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这些能人让机器替代采茶女
发布时间:2019-08-08 11:18 | 来源:科技日报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茶叶作为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滞后,机械化水平也相对较低。”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农机所)研究员肖宏儒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加快茶叶生产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行茶园生产机械化,实现机器换人,不仅能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发展,而且在肥药双减、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意义重大。

记者了解到,肖宏儒的茶园生产机械化技术科研团队,已先后获授权发明专利16件、软著4项,发表论文44篇,出版专著2部,制订技术标准6项,获“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十大杰出科技成果奖”、中华神农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一大批创新成果在茶叶主产区得到推广应用,提质增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研究成果已连续3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全国茶叶主产区推广应用,使用面积占比达四分之一,累计节本增效超过56亿元。

潜心研究小众特种农机

“在农业领域,茶叶生产机械装备,属小众特种农机,不少人不愿意搞。然而,自小生长在农村的肖宏儒深知茶农缺乏先进装备之苦。10年前,他就把研究方向转到茶园生产机械化,开始艰难的不懈探索。”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瑞宏教授说。

南京农机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学科群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在这里,有一批肖宏儒这样的农业机械科研人员,他们不求个人名利,不讲个人得失,尽心尽力解决茶叶生产的痛点和难点。

2008年以来,肖宏儒带领团队坚持“重点攻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研究方针,创新地提出了“分形而治”的研究思路,他们从模式与理论创新,到技术突破,再到装备创制,攻坚克难,成功地创建了完备的茶园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体系,为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技术支撑。

10年来,肖宏儒团队在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经过长期的创新研究,在板结土壤深耕施肥、害虫绿色防控、茶叶仿生采摘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攻克了茶园生产机械化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

肖宏儒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仍不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紧张等因素,致使农业生产成本仍居高不下。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速茶园生产机械化,真正实现机器换人,促进提质增效,他和团队人员深入江苏、云南、浙江、安徽等茶叶主产区,积极进行成果转化,着力推广新技术装备。

让新技术装备用起来

肖宏儒团队基于仿生学原理,首创茶园针式仿生耕作方式,发明了仿生耕作机构,充分利用挖掘反力,攻克了板结土壤耕作阻力大、耕深不足的技术瓶颈;发明的负压捕虫绿色防控技术,攻克了深层害虫难捕获的技术瓶颈;创制的茶园系列负压捕虫装备,首次作业虫口减退率达81%,为破解害虫化防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肖宏儒团队还发明了新梢位姿仿生调控与“弧型双坡面”采茶装置,设计了采筛复式作业机构,创制了跨行自走式仿生采茶机,解决了茶叶采摘完整率及效率低的难题。

“我们还针对平坡茶园,创制了高地隙多功能茶园管理机及配套机具、跨行自走式履带采茶机、采茶机器人。”肖宏儒说,针对缓坡茶园,创制了小型履带式低地隙多功能茶园管理机及配套机具;针对陡坡茶园,创制了系列轻简型作业装备,包括手扶自走式茶园深耕机、小型微耕机、手扶式及手提式小型采茶机等。

肖宏儒团队研发的这些先进、实用技术及装备,并没有躺在实验室,而是边研究边进行了成果转化,应用到了生产中。通过与江苏云马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盐城市盐海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无锡华源凯马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研发装备实现了产品化生产,并通过承接转化的公司进行了推广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坡度及地形茶园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难题,为茶农及茶厂带来了切实的效益。

无锡市茶都茶叶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看中技术成果并进行应用的单位,该公司自有茶园面积2400亩,2014年引进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后,耕作、施肥、植保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20—30倍,修剪与采摘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6—8倍;3年来,累计节本增效2673.09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如今,肖宏儒团队在各地茶农眼里,也成了一个个能够实现机器换人、让茶园生产提质更增效的“大能人”。

 
 


责任编辑:桑妮
最新文章
做好快递包装物分类处理 国产腹腔机器人产品研发获突破 阿里巴巴启动香港IPO计划 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四期在京举… 零突破!中国抗癌新药在美获批上市 第三届“北斗+”创新创业大赛全国… 电动车关键资源国际研讨会举办 把… “携号转网”全国试运行本月底全国…
推荐文章
欧空局未来三年重点投资深空与月球… 补给舰首次接受民船补给 “随营军校”加速孵化新型战训人才 强军路上,树起“生命线”的时代标… 打造“空地一体”的战斗小组 当海军10950天,老兵第一次登上军… 北约实战部署“联合地面监视系统” 武器进口变出口 印度转型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