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福鼎白茶、赣南脐橙……这些地理标志产品已经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7月22日至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精准扶贫”西部宣讲团在贵州宣讲。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巡视员王冬峰表示,贵州是今年宣讲活动的第一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破解难题的重要举措。其间,记者跟随宣讲团来到了王阳明悟道之地贵州龙场。
龙场也就是现在的贵阳市修文县。修文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海拔适中,气候宜人,雨热同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具备出产优质猕猴桃的条件。
很多人知道修文,多半是因为“修文猕猴桃”这件地理标志商标。像其他知名地理标志商标一样,修文猕猴桃也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正如王冬峰所说:“地理标志的有效运用,对于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促进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标志作为“品牌带动、标准支撑、品质保障、市场信誉”的重要载体,对于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培育比较优势等具有特殊重要的支撑作用。
说起修文猕猴桃,就不得不谈大数据。小小的猕猴桃,如今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形成了新的产销业态。“现在我们的每个猕猴桃都有‘身份证’,浑身都是高科技。有了这些高科技护体,别人想冒充都难。”修文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金伊说,今天70%的基地生产的猕猴桃已实施二维码追溯体系,手机一扫,就能了解猕猴桃的身份信息。
借助二维码防伪标,每个果园有一个二维码身份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猕猴桃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显示出产地在哪儿、园主是谁、田间管理、采摘时间、出库时间等信息,全程跟踪,全程溯源。
与此同时,每次扫描之后,后台都可以进行流向监测。金伊表示,通过分析挖掘扫描数据,可以获得中国南北方市场口感偏好、各大城市的销售情况等信息。据此,可以在种植中进行甜度干预,并进行精准的市场投放。
事实上,修文猕猴桃的施肥除草也在“大数据”监控之中。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指挥中心全程监控,可控制不该用的肥料和药物进入果园,控制超量使用肥料和药物等。发现使用违禁肥料、药物的基地,违规一次即打入黑名单。同时,系统可对果园实时监控,通过摄像头、环境监测设备对果园进行实时信息跟踪,让大数据第一时间提供直观数据。
金伊表示,每个果园都有一个针对猕猴桃的生长特性定制的小型气象站。气象站上半部分负责采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光照、降水量、积温等数据信息,下半部分负责采集土壤的湿度、温度、酸碱度等数据信息。这样就可以实时了解猕猴桃的生长情况。
随着“修文猕猴桃”地理标志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修文猕猴桃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产量、产值和效益逐年提升,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贫困户脱贫。2018年,修文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6.7万亩,产量达到7.6万吨,产值达8亿元,产地均价达10.52元/公斤,比保护前每公斤增加5元。
“以前猕猴桃每斤只能卖到两三块钱,并且还得背到县城销售,有了地理标志商标以后,修文猕猴桃的名气越来越大,在猕猴桃采摘前,外省的商家就会下订单,去年每斤卖到了6块钱。我们家去年总共销售收入是30多万元。”家住修文县谷堡乡平滩村的李雪梅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