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当前,蓝天保卫战、渤海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等七大污染攻坚战相继打响,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成为打赢攻坚战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生态环境部近日出台《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以市场和管理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链条完整、运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让科技成果尽快顺利地得到应用,更好地助力环境治理。
政策和市场双导向
市场无疑是《意见》出台的重要推手。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行业主体的努力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具有政策和市场双导向性。”生态环境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转化室主任付军博士介绍说,在环保领域,政府改善环境的政策创造了最大的市场需求,只有符合地方治污需求的环保科技成果才能有效转化为环保产品,实现市场价值。这样的双导向性特点,决定了其推广转化不光是市场行为,同时还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
近年来政府对环保治理的需要促进了环保市场快速扩大。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1.35万亿元,成为“万亿级”产业。2018年上半年,销售同比增加18%,增速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速和一般工业行业的增速。
这样庞大体量的产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不可或缺。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包括技术评估、二次开发、技术交易和产业孵化等环节。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往往是多个技术的组合转化,即使同一类的环保科技成果也可能由于使用环境的差别,往往需要个性化定制,在转化前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比如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实施的“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系统管控示范项目”,就是依托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牵头的水专项“重点流域典型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技术评估和管理制度”课题成果,二次开发了支撑工业园区系统化水环境管理的方法工具包等,在江西省示范工业园区成功应用。
三难题挡住转化路
当前,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面临成果处置难和评估难、收益落实难的“三难”问题。付军还是国家水专项“雄安新区国家水环境技术转化体系构建与综合示范”课题负责人,他说,“转化难”的主因是成果转化技术评估的方法以及平台缺失。“目前,对成果评估大多还沿袭专家审查评分的方式,主观性相对较强,缺乏定量化的评价,可借鉴采用类似欧盟的环境技术验证(ETV)等实证评估,统一认证标准等。”
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难还体现在实际转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科技成果要求是实用型成果,实施转化不仅需要示范工程,往往还需要在产品化过程中进行二次技术研发等。目前,国家层面尚没有专门从事环保工程技术设计方面的研究院所,开展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的载体建设滞后。与需要较大投入及较长周期的自主研发相比,海外成熟先进技术的直接引进或在此基础上的本地化微改良,成为部分龙头企业的优先选择。因此,各方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搭建综合服务平台
既要温暖又要蓝天,清洁供热成为北方部分城市的首要民生问题。为解决供暖存在的问题,深圳市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与生态环境部科技发展中心签署了《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示范区清洁供热示范工程共建协议》,并在雄安某小区因地制宜,采用空气源热泵、温泉水热泵、污水源热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供热。付军说:“该‘储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清洁供热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已稳定运行2个多月,目前正在进行技术实证评估工作,获取运行参数、成本等数据,以增加该技术获得市场的认可度。”而该项目则是《意见》落实的具体体现。
目前,根据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成果转化的实际需求以及《意见》要求,正在搭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将建成官方支持、市场主导,集成果汇聚、权威评估、信息发布、供需对接、咨询交易、金融投资、产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放共享、统一联动的平台;将成立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创新中心和联盟,把转化的方方面面汇聚在一起。
“还将选取成果转化配套政策条件好,环境治理需求大,人才、资金集聚效应明显的地区,布局若干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和基地,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机制和模式等。”付军说。(记者 李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