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中德汽车领域深化合作 零部件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19-11-08 09:03 | 来源:人民网-中国汽车报


  10月15日,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部长安德里亚斯·邵伊尔在德国柏林举行双边会晤,并就电动汽车领域的继续合作签署了《关于在创新驱动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领域继续开展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简称《声明》)。根据《声明》,中德双方将继续积极促进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德两国都在致力研发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以及零部件、基础设施等相关技术。两国能继续深化合作,对于双方都是重大好事。”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厚君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零部件等领域是重点

  此次中德两国签署的合作文件最大的亮点是“四项工作”和“四个方向”。

  “四项工作”包括:一是共同探讨电动汽车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的可行性;二是调研在公共客运交通、货运和商业运输、城市物流和特种运输等领域的驱动电气化;三是支持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的战略,特别是降低动力系统成本的创新途径;四是推动拥有氢能和燃料电池一体化应用的城市区域间开展交流等。

  “四个方向”包括:第一,中德双方将继续开展电动汽车的示范和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的市场应用规模;第二,在现有的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SGEC)合作框架下,深化和拓展合作伙伴关系和合作项目,包括燃料电池和氢技术、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商业模式、规范和标准研究等领域;第三,探讨氢能供应以及国际规范、法则和标准等问题;第四,加强两国政府在相关基础设施资助和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等。

  “不难看出,其中着重提到了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等合作内容。可以说,双方的合作重点既集中于零部件技术研发,又有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双方所涉及的合作内容都比较务实。”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宏文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合作内容不仅涵盖了当前汽车领域的新技术、新热点,而且对在新形势下推动中德两国汽车产业发展都十分有益。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在世界范围内风生水起,延续了良好态势的中德汽车领域的合作,逐渐把电动汽车及其电控、电机、电池等相关零部件以及充电设施作为重点,而此次也提到了新兴领域之一的氢燃料电池。德国研究机构的最新预测显示,中国的燃料电池商用车有望在2020年至2025年进入成熟阶段;燃料电池乘用车预计在2020年至2025年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因此,德国方面认为,中德在汽车等领域加强合作十分必要。当前,已经有德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建设了氢燃料电池测试实验室,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当前,德国是氢能产业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从政府部门明确的氢能发展战略定位、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资金投入,到推动产业联盟的建立和鼓励技术创新,德国的氢能发展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德国还逐步突破了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这些成果在汽车、船舶和发电站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德国的零部件巨头博世,已经开始将重点放在燃料电池领域。当前,博世拥有世界上数量第一的燃料电池专利,不仅开发了燃料电池控制单元(FCCU),而且计划2021年推出氢燃料电池汽车专用的电源控制器(PCU)。早在2017年11月,博世与潍柴动力就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共同建设国际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共同合作开发生产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零部件。

  今年5月,博世专门成立燃料电池移动解决方案部门,并计划在中国无锡设立燃料电池技术中心。今年7月,博世宣布,每年将投资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6亿元)启动燃料电池车主要零部件开发,到2022年量产。

  与之相应,中国氢能产业自2017年以来逐渐走上快车道,现阶段中国的应用市场主要是以燃料电池大巴车与物流车为主。为了满足车辆应用示范,中国政府在多个重要文件中鼓励支持加氢站建设。据分析,中国氢能产业将在未来五年进入快速发展期,氢燃料电池有望在汽车领域实现万辆级别的推广应用。

  今年9月,中国国家电投与德国西门子在北京签署《绿色氢能发展和综合利用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国家电投和西门子将聚焦氢能供需两侧关键技术的联合研发与应用,重点围绕氢能技术联合创新研发、2022年北京冬奥会绿色制氢科创项目、氢能产业能力培育和标准制定、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领域开展高技术合作。

  ■“互补”合作成新主题

  尽管中国汽车行业与很多国家都有合资合作,但是中德之间的合作颇受人关注。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德国汽车企业大众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汽车外商之一。近年来随着汽车迈向电动化时代,中国汽车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领域加速前行,部分技术已经站上世界前列,从而使双方合作的模式、领域有了新的变化。

  此前,中德双方汽车企业在“电动时代”的合作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拜腾汽车就是其中之一。拜腾装备了诸多智能化技术的电动概念车传达的理念是,未来不管驾车人在哪里驾驶,乘客位置、电话或音乐播放单等信息数据均由系统自动识别并量身调整。全部人车互动经由摄像头、传感器和车内那个宽逾一米的巨大荧屏实现。

  如今,中国的汽车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处在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在自动驾驶、车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和5G等“新四化”配套零部件领域,也处在全球第一梯队。这就为中德双方汽车领域的合作注入了新活力。

  德国舆论认为,中德汽车领域合作在今天更有实际意义。特别是今年以来,德国制造业萎缩近5%,出口遭遇六年来最大跌幅;具有巨大潜力和前景的中国汽车市场虽然有所下滑,但规模仍然是世界第一,这对德国汽车业更为重要。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的汽车销量已经从2010年的200万辆飙升至2018年的520万辆,约占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的1/5。中国汽车正在走向海外,在质量把控、生产管理、创新方法、品牌打造等方面需要“德国经验”。中德汽车合作的新需要、新模式、新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在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全球汽车业见识了中德汽车新合作模式的产品。中国汽车企业展示了采用最新智能技术制造的新型电动汽车,这进一步显露出中国车企对发展未来汽车的强大自信。德国舆论评论说,中国汽车将很快改变全球汽车行业的平衡。与此同时,通过中德车企间日益紧密的合作,“中国制造”正在成为中德合作的新领域。德国慕尼黑汽车经济专家乔恩·赫迪希在法兰克福车展现场表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异军突起,表明中德汽车合作正进入“合作2.0时代”。在未来智能驾驶和车联网等零部件及整车领域,两国企业有许多合作机会。

  时至今日,根据此前中德双方汽车业界达成的合作协议,很多内容正在逐步落实。其中包括,宝马集团在沈阳的投资将持续增加,到2020年,BMW品牌核心产品系列的首款纯电动汽车BMW iX3将在沈阳投产,将在全球市场销售。博世已经为蔚来ES8提供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控制单元、传感器和智能化助力器iBooster等关键部件。至今,德国汽车业在中国的工厂已经超过30家。

  与此同时,宝马加入了百度阿波罗(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奥迪与华为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和数字化服务系统;中国联通将为宝马的自动驾驶提供5G高速通信技术。

  “中德两国产业合作逐步呈现结构性升级。”黄宏文认为,“互补”成为新趋势。近期由于内部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和外部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上升的影响,德国汽车行业同样面临挑战,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受到波及。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化中德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是双方的共同愿望。

  ■发展势头日益向好

  近年来,中德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呈现持续良好发展态势。不仅有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更有许多合作内容的“落地”。

  2011年7月和2014年10月,中国科技部与德国联邦交通部曾签署过相关的合作备忘录和联合意向声明。在此框架下,双方在四对共同选择的示范城市及区域,即深圳-汉堡、大连-不莱梅、武汉-莱茵-鲁尔地区,上海-斯图加特和汉诺威成功开展了示范项目,并成立了“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SGEC)”非实体合作平台。

  2018年7月9日,在中德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德双方在柏林共同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等七项与汽车有关的合作文件。根据该声明,双方将加强多层次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统一标准的制定及应用、促进两国企业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基础设施,以及数据共享、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合作。

  今年9月6日,在中德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德两国汽车业在北京签署了三项协议,包括奇瑞集团与斯图歌特公司签约成立电动轻型商用车合资公司、舍弗勒将在湖南湘江新区成立独资公司引入智能驾驶新技术、宝马将与中国信通院合作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等。其中,奇瑞集团与斯图歌特公司的合作,是以奇瑞的技术生产电动商用车,利用斯图歌特公司的市场渠道来使双方受益,一改过去以外方技术为主导的情形,提升了合作水平,体现出中外合作的新格局。

  此次合作奇瑞集团与斯图歌特公司签约成立电动轻型商用车合资公司,备受关注。“与奇瑞集团的合资合作,是我们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德国斯图歌特公司首席执行官J·rg Sommer对双方的合作给予积极肯定并充满期待。

  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计划总投资5亿欧元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建立研发中心、生产销售电动轻型商用车,并进军物流产业链。合作凸显四大亮点。一是双方将在物流领域展开合作。作为德国邮政股份公司子公司,斯图歌特拥有全球物流网络布局,奇瑞拥有国际化汽车生产、营销能力,双方可以在提供电动轻型商用车产品的同时,通过提供“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创造可观的经济、社会价值。二是合资公司将开发生产适合全球市场的电动轻型商用车(eLCV),并从事邮政及包裹“最后一公里”运输服务。三是合资公司设计年产能10万辆,产品计划在2021年量产上市。双方将推动生产、采购和开发的本地化,依托奇瑞集团的营销渠道开展国内销售和服务,同时通过合资公司在全球推广电动商用车及相关的物流业务。四是双方还将在中国建立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开发电动改装车平台及相关技术、提供L4级自动驾驶及“智慧物流”解决方案等。

  德国零部件巨头舍弗勒将在湖南湘江新区成立独资公司,引入智能驾驶新技术,也同样引起国内外业界关注。根据协议,舍弗勒将引入其应用于智能驾驶领域的Space Drive线控技术,开发符合未来智能驾驶要求的Mover平台系统和90°智能转向模块,满足未来无人驾驶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这标志着舍弗勒智能驾驶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中国“落地”。同时,舍弗勒在湘江新区成立新的研发中心暨智能驾驶汽车研究院,作为舍弗勒在大中华区的第二个研发中心,借助当地产业集群优势,与自动驾驶相关企业紧密合作,不断丰富区域内智能驾驶的产业生态及产业链,助力湖南湘江新区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地。

  当前,上述合作都在循序推进。中国汽车企业以自己的实力吸引外企前来合作,像舍弗勒这样的巨头可以独资在中国拓展市场,都再次证明中国的营商氛围、投资环境日益向好,从而也使中国日益成为外资外企投资兴业的热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薛旭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德在汽车领域的合作不仅将惠及两国,众多技术创新成果与日益成熟的合作模式也将为世界汽车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作出更多的贡献。”

  编辑:姚福太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11月召回107.58万辆 高田波及过半 北汽新能源“蓝谷日”活动开幕 拜腾M-Byte南京“点映” 工厂试生… 东风悦达起亚10月销量环比劲增34% 1至10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11.7%… 日产汽车二季度营业利润暴跌70% 将… 奥迪A6L奋起直追 捷豹XFL爆冷垫底 贯彻“高质量”发展 福田汽车超级…
推荐文章
欧空局未来三年重点投资深空与月球… 补给舰首次接受民船补给 “随营军校”加速孵化新型战训人才 强军路上,树起“生命线”的时代标… 打造“空地一体”的战斗小组 当海军10950天,老兵第一次登上军… 北约实战部署“联合地面监视系统” 武器进口变出口 印度转型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