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头部”车型持续回暖,国内SUV市场9月销量808862辆,同比重回正增长至0.6%;1-9月,SUV累计销量达6451672辆。其中,自主SUV对各自主力车型推陈出新,销量增势立竿见影,其以“家族”形式打造更强“IP”的渴望不言而喻。
合资方面,大众系表现高光。一汽-大众探岳一举夺得9月SUV销量亚军,上汽大众途观紧随其后;高档SUV市场方面,领跑的同样是一汽-大众旗下的奥迪Q5L。相比之下,前期强势的日系SUV则迎来全面回调。
9月,国内乘用车市场下滑趋缓,SUV表现功不可没。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国内SUV共销售808862辆,同比重回正增长至0.6%。“头部”车型的持续回暖,成为SUV市场重拾升势的主因。放眼前三季度,SUV车型累计销量达到6451672辆,同比下降5.8%,表现好于乘用车其他品类。
聚焦至车型,1-9月,哈弗H6毫无疑问高居销量榜首,大众途观、日产奇骏、本田CR-V等合资紧凑级SUV也保持稳定发挥。前三季度,除了凭借上半年“惊艳”表现实现累计销量蹿升的现代ix35,以及高档车品牌奔驰GLC销量突破颇有亮点外,其他SUV车型表现波澜不惊。
9月,自主、德系、日系依然保持着“433”格局,共有4款自主车型、3款日系车型和3款德系车型入选“9月国内SUV销量前十榜单”,自主的“团队”出击、德系的大幅突进与日系的冲高回落成为焦点。
推新造势 自主SUV“家族”作战
具体来看,自主品牌方面,9月,哈弗H6继续“高歌猛进”,销量环比增长33.56%,一举突破3万辆至30719辆。对于这样一款销量担当车型,哈弗也是不断推陈出新提高竞争力。9月5日,配置更加细化的哈弗H6铂金纪念版正式上市,以此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哈弗H6铂金纪念版、荣威RX5 MAX、长安CS75 PLUS和吉利博越PRO
相比于哈弗对现有“王牌”车型进行配置提升的做法,榜上其余自主车型长安CS75、吉利博越、荣威RX5则直接推出“加强版”车型,从而形成家族化产品阵容,共同“征战”市场。其中,荣威率先于8月28日推出了荣威RX5 MAX车型;随后,在9月5日成都车展开幕当天,长安CS75 PLUS和吉利博越PRO相继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应对车市低迷的自救手段之一,自主品牌此前曾纷纷尝试以更细分、更个性化的轿跑型SUV实现突围,但无论是哈弗F7x、吉利星越还是长安CS85,都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近来一波“加强版”车型的推出,则似乎更贴合消费者对SUV实用性、大空间的需求,销量提升作用立竿见影。9月,CS75和吉利博越销量逼近2万辆关口,分别达到19678辆和19384辆;荣威RX5表现同样出色,共销售16700辆,环比增长42.50%。
然而,“新车效应”褪去后,它们能否依旧强势还有待后市观察。同时,传祺GS4、宝骏510等昔日自主明星车型何时能“卷土重来”,也值得期待。
日系滑落 大众探岳异军突起
不同于“绞尽脑汁”的自主SUV,合资SUV的日子要好过不少。尤其是大众品牌,在9月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其中,大众探岳自下半年“爆发”以来,逐渐与大众途观携手成为前十榜单中的“常驻选手”。
大众探岳
9月,探岳共销售21334辆,勇夺销量亚军,并领跑合资SUV市场;前三季度,探岳累计销量达到97996辆,月销超过万辆。上市不足一年就取得如此成绩,得益于探岳出色的产品实力和大众的品牌背书,也令SUV“新军”一汽-大众欢欣鼓舞。由此,补齐短板的一汽-大众实现了更稳健的发展,9月,一汽-大众大众品牌终端销售130097辆,同比逆势增长5.6%;前三季度累计销量达到992163辆,同样呈正增长走势。
探岳的“同胞”车型途观,更是SUV市场的“标杆车型”。9月,途观销量同样超过2万辆,达到20223辆,排名第三。综合前三季度数据,途观累计销量更是达到187634辆,稳稳领跑合资SUV市场。
奥迪Q5L
再聚焦至高档SUV市场,车市寒冬更凸显了高档车品牌的保值优势,加之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档品牌走出了逆势的独立行情。上半年,奔驰GLC无疑是高档SUV市场的“翘楚”,但随着奥迪Q5L渡过“磨合期”,其表现快速回暖,重回高档SUV“巅峰”。9月,奥迪Q5L共销售15176辆,同比增长36.38%,连续4个月销量突破万辆。
在强势的德系SUV映衬下,前期“火热”的日系SUV略显落寞。9月,三款入榜的日系SUV均出现环比下滑。其中,本田CR-V销售19098辆,环比下降6.52%,排名也从上月亚军掉落至第6名;日产逍客销售18328辆,环比下降2.92%,排名下滑至第7名;日产奇骏销售17683辆,环比下降8.35%,排名跌至第8名。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系SUV表现仍属平稳,未来仍具发展空间。德系SUV之所以表现强势,是因为其具备更灵活的产品布局,在轿车和SUV市场都有强势车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制定销售策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