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跨界造车”都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行业热词。从苹果、谷歌等科技公司频频“触电”汽车,到恒大等房地产企业以雄厚的资本入局……自全球汽车产业掀起“自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变革以来,汽车业成了各方追逐的新风口。
在肯定“跨界造车”锐意进取的同时,也有人质疑,一些企业是“汽车产业门口的野蛮人”,这些企业在宣布进军汽车业后也并未实实在在造车。青年群体怎么看“跨界造车”热潮?对于这些汽车行业的新选手,他们会抱着什么样的态度?
“跨界”不应只是玩概念
南京大学 传播学专业 杨佳奕
这两年,“跨界”这一概念颇为流行,在互联网的大融合背景之下,人才、设计、营销,似乎任何领域都可以玩“跨界”,不“跨界”就会被时代抛弃。
就连综艺界也讲究“跨界”,“跨界喜剧王”“跨界歌王”等节目层出不穷。还有众多企业争相涌入“跨界造车”的阵营中,试图在汽车产业中分一杯羹。
事实上,“跨界”作为一种概念,是展示企业独特的主张或是消费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好的概念产品,不仅能提升品牌形象,更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概念只是产品功能的一种表征,其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产品本身。
对企业来说,跨界可以作为延长产业链的一种形式。如乐视曾依照“平台 内容 终端应用”产业链,推出了智能手机和超级电视。不过乐视的造车风波表明,盲目扩张产业链,或许是对企业的揠苗助长。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都有其必须遵循的成长规律,跨界到新领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生产链条,生产出符合概念的优质产品。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是做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而非仅仅追求概念意义上的新潮。
汽车跨界更需技术“加持”
兰州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张瑶瑶
对待汽车行业涌现的各位“新选手”,我认为首先不必以抵触或偏见来对待。经过多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汽车业如今已经略显疲惫,因此正需要新事物、新措施来改变现状,这也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
然而,在拥抱新事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思考一个问题——汽车行业造车的初衷是什么?
因此,汽车行业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须回归本质,即把焦点放在产品硬实力的提升上,包括发动机品质、汽车的安全防护体系、车辆的用材等……这些也是决定一个汽车品牌能走多久的核心竞争力。诚然,汽车市场的发展,需要新鲜、有吸引力的营销手段,但不应将其与汽车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本末倒置。
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会为汽车业注入新鲜血液,刺激它复苏。但这些企业不应将“跨界”作为自己营销炒作的噱头,而应通过跨界合作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整合能力和产品实力,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
展望智能汽车,安全仍是重中之重
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 汪洁
近年来,“跨界造车”一词越来越多的被人提及,不管是恒大、富力这样的房地产公司,还是谷歌、苹果、百度、腾讯和阿里等科技公司,似乎都想在汽车这块大蛋糕上分一杯羹。
事实上,跨界造车的背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汽车行业带来的变革。伴随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一个新的汽车时代就要呼之欲出了。
无论是百度着力研发的自动驾驶,还是阿里打造的汽车智能钱包,抑或是腾讯刚刚发布的集成车载微信,都在对用车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使汽车产业不断向着更智能、更便捷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汽车的未来是值得展望的。
但是在欢呼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汽车除了可以承载着多种多样的智能功能,最重要的使命仍是人们的出行安全。新能源汽车自燃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出行功能是汽车行业的立命之本。智能技术可以是锦上添花,但切勿让五花八门的技术模糊了人们最核心的需求。
“跨界造车”助未来汽车走向现实
石家庄铁道大学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李旭龙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物联网同样是大势所趋,汽车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要迎来了它的变革时代。现在,互联网企业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大力进军汽车产业,我们已经看不清楚它们的业务边界。
随着人工智能和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驾驶也从理论逐渐走向现实。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部分,而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来说,最核心的技术则是智能控制系统。可以预见的未来,车联网将会更多地增加一些智能家居的功能,将集家电控制、信息服务、娱乐为一身,将车联网技术与智能家居相完美结合,从而使得车联网实现质的改变。
在我看来,互联网企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在设计和营销上更具有优势,希望国内互联网企业和车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一起赶上新世纪科技革命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