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警惕高价内推陷阱 宣称"保offer"其实是障眼法
发布时间:2019-08-19 09:24 | 来源:经济日报


  “史上最难就业季”“裁员潮碰到招聘潮”……秋招即将到来,一些线上求职中介平台一面制造求职恐慌,一面声称有招聘“内部资源”“绿色通道”,推出高价“内推”“保offer”等项目,收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平台力推的名企“内推”项目套路颇多。

  方便快捷地找到一个好工作,是每个求职者的夙愿。高价“内推”看似可以为求职者解决现实问题,但其背后套路颇多,不得不防范。比如,所谓的“内推”附加着一纸高额培训费用单,名企实习其实未经企业认可,号称企业内部员工授课但身份难辨,宣称“保offer”其实是“障眼法”……一旦求职者入套,很可能既找不到好工作,还会损失钱财。

 

  针对此类现象,依法强化打击很有必要。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就规范的大企业而言,但凡有第三方号称“保录取”基本都是假的。这意味着,一些线上求职中介平台不仅涉嫌虚假宣传,也不排除其背后存在非法利益链条。相关部门在求职高峰季有必要做好相关警示,同时对虚假宣传平台依法给予处罚。

  同样,如果用人单位牵涉高价“内推”,或互相勾结,这实际上相当于用人单位向求职者变相收费,这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比如,我国劳动合同法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所以,对用人单位相关行为也应加强监管和规范。

  此外,信息不对称难免会使求职者上当受骗。这就要求用人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尽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学校方面也须做好大学生求职就业指导,使其防范和远离高价“内推”背后的陷阱。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人民时评:网络职业打假别越界 知假… 趣头条Q3营收同比增长44% 日活月活… 脸书向反垄断机构发声:不要把数据… 分期消费越来越流行:划算吗?消费… “秒杀”电脑变卫生纸 京东:商家… 网购再升级 释放消费新潜力 融合红利撬动更大市场 “双11”快递纸箱如何处理 快递公…
推荐文章
欧空局未来三年重点投资深空与月球… 补给舰首次接受民船补给 “随营军校”加速孵化新型战训人才 强军路上,树起“生命线”的时代标… 打造“空地一体”的战斗小组 当海军10950天,老兵第一次登上军… 北约实战部署“联合地面监视系统” 武器进口变出口 印度转型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