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改变了数亿网民的网络习惯。对照之前风靡一时的网络直播,人们发现如今的短视频平台也有不少低俗内容,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1月9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正式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针对网络视听领域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分别对开展短视频服务的网络平台以及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的标准进行规范。
犹记短视频兴起之初,对于处处可见的低俗内容,一些平台曾极力撇清关系,理直气壮以“算法没有价值观”自辩。的确,在UGC(用户原创内容)生产模式下,平台不直接生产内容,也没有编辑,用户浏览什么样的内容,往往是算法根据兴趣分发的。然而诸多事件已经表明,不论是资讯、短视频、直播还是问答平台,都必须让算法拥有价值观才能运转,否则就会产生低俗化倾向。一定程度上,低俗猎奇内容抓住了人性弱点,倘若平台都不加以干涉,岂不是鼓励越来越多人去生产低俗内容?还有,一些“三观不正”内容在平台上大肆传播,平台方真的尽好审核责任了吗?可见,不仅算法要有价值观,平台采用什么样的算法,也体现了运营者的价值观。管好短视频,就要在技术创新之外,弘扬和发展互联网主流文化。
不可否认,短视频的兴起,使得“任何人都能做15分钟的世界名人”,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展示自己。然而,展示不应该没有底线。许多“网红”虽然名气大,但素质令人担忧。有的故意博出位,把低俗色情信息当“卖点”,公然进行“地域黑”;有的出于无知调侃国歌、把“南京大屠杀”等当作笑料、烹煮国家珍稀动物;还有的“宣传和宣扬丧文化、自杀游戏”“展现同情、支持婚外情、一夜情”,等等。对待这类现象,《细则》列出了明确禁止的21类、100项内容,相当全面地覆盖了以上问题。此外,《规范》也明确了网络短视频平台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包括节目的标题、简介、弹幕、评论等内容,这有利于引导创作者端正观念,在创作质量上下功夫。
客观地讲,平台倡导什么、鼓励什么、抵制什么,是影响内容生产供给的“指挥棒”。一些低俗庸俗内容的出现,归根到底跟平台分不开关系,特别是一些平台热衷快速变现,只顾盈利赚钱、只看用户流量,直接导致了低俗庸俗内容的泛滥。因此,平台要负起主体责任,释放正确鲜明的内容导向。首先,要破除“流量至上”思维,积极引入主流新闻媒体和党政军机关团体等机构开设账户,提高正面优质短视频内容供给。其次,要比照《细则》要求,尊重知识产权,在内容审查上严格把关,各平台共享“违法违规上传账户名单库”。最后,短视频平台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采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时间予以限制,设立未成年人家长监护系统,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
短视频不“短视”,关键是不能“短”监管。在《规范》和《细则》出台之前,短视频很大程度上处于监管盲区,只能靠平台进行自查自纠。所谓“技术无罪”“算法中立”等说法,就是这一背景下的辩词。即便经过监管部门的数次约谈整治,一些平台和生产者依然不知悔改,甚至“顶风作案”。此次监管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扎紧监管篱笆,有助于引导和倒逼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扶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