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减负是为了教育,教育不是为了减负
发布时间:2019-11-01 11:22 | 来源:新京报


不应因一些质疑声音就去动摇教育减负大方向,但家长们的声音也提了个醒:减负应该是个系统工程,须全面考虑、认真谋划、稳步推进。

  网络热传的《南京家长已疯》有了下文。新京报报道,针对近期引起热议的南京市“减负=制造学渣”话题,南京市教育局回应称,是由于存在对督察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此外,南京市教育局还指出,要规范执行上级要求,防止和纠正执行简单化、形式化、机械化现象,持续推进规范化办学。

  面对舆论争议,南京市教育部门迅速回应,承认可能存在的“执行规定简单化”的问题,并承诺纠偏,这种积极反思的态度和主动作为的行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此次南京减负风波与之前浙江减负方案引发的议论,在舆论的反应上有一些共性,值得认真思考。最重要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公众开始关注减负的副作用,“减负=制造学渣”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声音。

  而回应中提到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作业、考试、教育评价应继续坚持,并不断提高其针对性、有效性”、“要在把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减下去的同时,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就是针对“减负=制造学渣”的民众焦虑,进一步提出的建设性解决方案,如果能有效落实,能在相当程度上击退舆论场上空弥漫的焦虑情绪。

  其实,人们除了担心减负过度影响教学质量之外,也担心教育不公平。具体而言,校内教学内容压缩之后,校外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财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无形中被拉开差距,这种声音虽然有时候表达得较为极端,但家长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当然不应因为这些质疑的声音,就去动摇教育减负的大方向,但家长们的声音也提了个醒:减负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考虑、认真谋划、稳步推进。在减负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学校与家长之间要密切沟通,提前做好沟通,将会减少许多无端的猜测与担忧。

  首先,各方应该达成一个共识:减负是为了教育,教育不是为了减负。减负是为了消除应试教育中那些违背人性、浪费时间的弊端,“倒洗澡水”的同时,“孩子”肯定是要留下来的。所以各地在制定减负方案的时候,理应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前提。

  那些合理的作业、考试,不能以减负之名取消,否则就有掩耳盗铃的嫌疑。对于已经制定的减负方案,如果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不适应的状况,也应及时调整改进。

  在减少文化课压力的同时,体育课、艺术课这些课程也要开足、开好。尤其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来说,师资、设备必须保障到位,不能把素质课变成“放羊课”。

  对于家长遇到的一些现实的问题,也要提前做好预案,防止家长认为减负是学校将责任甩给家长。比如双职工家庭普遍会遇到孩子放学太早无处可去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把课后服务提上了日程。浙江中小学生“减负33条”里也有一条,全面实施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

  教育是人生大事,家庭大事,一举一动都会牵动亿万人心。各方充分交流,广泛讨论,才能消除偏见、解决分歧。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孩子,只要这个出发点不动摇,改革过程中的障碍必定能够跨越。(西坡 媒体人)



责任编辑:朱明宇
最新文章
减负是为了教育,教育不是为了减负 师范课程应关注教什么、怎么教 创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该怎样推进 用好教材这一思政教育“地图” “发型管理”应坚持生本立场 督导全力守护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学先锋、做先锋,让红领巾更鲜艳 振兴本科教育要在依靠教师上下功夫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