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功能。人文学科以人和人的文化创造为研究对象,把人之为人者作为最主要的问题。在对人之为人者的思考中,价值观始终不可或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立德的核心是确立价值观。树人包含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但德是第一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意义。美国学者白璧德曾经说:“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学却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使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质量的人。”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人文。白璧德的这个说法很契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儒家以经典为主的学习把人文教育看作教育的最核心内容,也是成人的基础。
新文科建设,给我们带来了重新思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根基的契机,强化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主体的自觉和自信。不同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更关联着特定的土地和人民,关联着特定的语言和历史文化,也关联着特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因此,拿来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既无法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也无法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日趋成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一方面,更加平和地处理与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式发展;另一方面,更加从容地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在中国和世界的融通中进一步夯实文化根基。
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产生,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积累,但更重要的是开放创新的视野和扎根中国大地的自觉。开放创新需要把专业视野、跨学科视野和跨文明视野紧密结合,以摆脱对人和世界的碎片化理解。扎根中国大地要求直面当代中国实践,把理解中国视为最重要的课题,这至少包括三个主要向度:理解历史中国,讲清楚我们从哪里来;理解当代中国,讲清楚当代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理解中国所处的世界,既讲清楚我们的特色所在,又讲清楚中国和世界的共通性,寻找与不同文明和谐相处之道。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视变化的中国与世界,需要我们以面向未来的态度提升改变世界的能力。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无论是理解人和文化,还是解决新的社会问题,都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这是新文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新文科建设中,主体性和创新性的追求,兼顾当下和未来、基础和应用的态度,保持定力、释放活力、增强动力,至为重要。我们要在综合考虑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之上,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新文科更加强调基础学科的作用,也更加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强化新时代的学术自觉与理论自信,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更多智慧滋养。
(作者:王博,系北京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