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这是《孔丛子》一书中子思所阐述的关于“富贵”的观点。在子思看来,不贪取不义之财,不丧失节气风骨,才是富贵之真谛所在。这句话,对为官者很有警示意义:升官发财须有道,要清正为官,正气做人,不能为了求富、求官屈从于人,甚至放弃人格与尊严。
然而,秉持“‘富’即腰缠万贯、坐拥金城,‘贵’即爵高位重、手握重权”观点的,还是大有人在;为求财富、为求权位不择手段、卑躬屈膝,破纪违法者,也是不乏其人。殊不知,放纵贪婪欲望,纵然是富可敌国、权倾天下,亦不过是以手捏水而终不得,只会落得个生前身后一场空罢了。
孟子认为“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不取”或者“慎取”是保持廉洁操守的一个要诀。在这方面,许多古人都达成了共识。东汉学者王逸曰:“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明代思想家薛瑄在《从政录》中提出了廉洁之士的“三不取”,即“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在历史长河中,诸多清官廉吏都是“不取”理念和精神之践行者、坚持者。
元代曹鉴为人以清介见称,不义之财一毫不取。他在任湖广员外郎时,有一故旧下属顾渊伯,赠其一包辰砂。曹鉴随手放进一个小箱子,半年后用辰砂合药,发现其中夹杂了三两黄金。曹鉴惊叹地说:“渊伯以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啊!”此时,顾渊伯已死,曹鉴将他儿子叫来,退回黄金。清代廉吏张鹏翮,居官“不受官属一钱,不取民间一物”,康熙盛赞其“天下廉吏,无出其右”。后来,张鹏翮担任吏部尚书,为拒绝说情、请托之人,在自家厅堂挂上关公像,旁有周仓持刀侍立,凡有亲朋私相请托,他便指着塑像说:“关圣帝君在上,岂敢营私徇隐!”“周将军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很锋利,你不惧怕吗?”张鹏翮为官50余年,“终身一茧衾,食无兼味,亦无田庐。有书楼数间,荒田数亩而已”。
在名利诱惑面前,还要看气节操守。古人云: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只有不忘廉耻、不屈于人,才不会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所诱惑,始终保持廉洁本色。众多有节之士,在财富诱惑、权贵威逼之下,用铮铮傲骨和凛然正气诠释了“富”与“贵”的真意。反之,那些为苟求荣华富贵而不讲廉耻、丧气失节之人,终将为世人所唾弃。南宋吏部尚书许及之为求升官,极力巴结韩侂胄。一次,韩侂胄过生日,许及之来晚了,竟然从狗洞中爬入。后又去拜见韩侂胄,哭诉自己久不升官,最后竟然屈膝下跪,磕了几个响头才起身告别而去。如此情状,也难怪许及之被后人讥讽为“由窦(钻狗洞)尚书”“屈膝执政”。
现实中,也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贪欲驱使下,竟然不顾气节、不讲廉耻,心甘情愿受制于人,在金钱、美色面前毫无骨气、人格可言。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必须注重内在精神、人生价值和高贵品格的修炼与养成。精神“富”、人格“贵”,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