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腐败”并不稀奇,但是金融行业也出现“土特产”,让人大开眼界。但是陌生的腐败外表之下,还是熟悉的腐败套路。
12月1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消息称,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日前开列了两份共包括17类的银保监会系统名贵特产特殊资源清单,作为持续整治系统党员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切实举措。清单既包括有形的“特产”,如高端信用卡、纪念币(钞)等;又包括无形的“资源”,如金融监管或经营服务相关的审批权决定权、可获利内部信息和机会等。
这次通报中首次提到了存在公职人员在网贷清理、非法集资案件查办中的“特权挽损”案例,引起外界较多的关注和解读。然而打击金融行业的“土特产腐败”,更反映了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反腐制度对新型腐败现象的敏锐触角。
“土特产”这个词早就被腐败分子玩坏了。近年来各地查处的腐败案例中,“土特产”的身影屡见不鲜,经常被用来搞所谓“暗贿”“雅贿”“微腐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腐败的本质就是公器私用、以权谋私。
“土特产腐败”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行业性特征,比如某地有什么名烟、名酒、名工艺品,就很容易成为重灾区。在此之前,多地列出了各具特色的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名单。金融“土特产”清单只是这一治理思路的延续。
与那些有实物的“土特产”相比,无形的金融“土特产”更加隐蔽。比如在资本市场,一条信息就能带来巨大利益。但是非法利益的弹性空间有多大,就意味着其社会危害的弹性空间有多大。“特权挽损”就被形容为“让领导先跑”,这对爆雷事件的受害者无异于二次伤害,对政府公信力也是严重伤害。
开列金融“土特产”清单,并保持名单的持续更新,可有力震慑某些人的侥幸心理。反腐败斗争既然是一场持久战,就必须密切观察“敌情”的变化,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战术。但是目标是恒定而不容误读的,那就是有腐必反、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