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技创新引领
全国政协常委 程 红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水平还不够高等问题,然而我国制造业规模大、体系完善,对外出口和国内需求都在持续提升,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为此,建议: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战略必争的重点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及转化扩散,突出原创导向,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与布局,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制造业创新链上的强大企业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发展,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三是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营商环境。
营造有利制度环境
全国政协常委 李 伟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根除体制机制缺陷,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为此,建议:
保持宏观调控定力,加大力度落实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和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金融业和房地产超额收益的根源,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房地产和实体经济报酬结构再平衡。
优化创新生态,着力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生态为重点,释放企业、科研人员活力。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产学研用联合体建设。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发展。通过政府采购、完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等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创造迭代创新的市场环境。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营造制造业质量变革的制度环境。把整顿市场秩序、重建消费者信心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产品质量、环保、能效、安全等技术指标应对标国际高标准,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提高质量控制、环保和安全管理水平,以市场为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突破障碍
全国政协常委 穆占英
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宏观环境的挑战、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核心技术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
制度创新驱动:一是继续保持减税降费的持续性。二是继续深化制造业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一方面,深化改革就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未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走开放合作共赢的道路,使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开放的力度深度广度不断强化、拓展。
技术创新驱动:一是增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加快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打造各自的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资本创新驱动:资金风险大,融资难、成本高,一直是制约制造业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完善研究评价体系
全国政协常委 杨 卫
评价体系是保证基础研究良好生态的关键,完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是当前最应该下大力气抓的工作之一。建议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方面着力。
主观评价的主渠道多采用同行评价的形式,是学术共识型评价,每个评价者有不断演进的学术世界观。“关系网”是这类评价的痼疾。在解决这一“痼疾”的过程中,出现了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比如,近年来我国的主观评价体系出现扁平化,即各学科公正而又有战略洞察力的杰出评审专家的影响力权重降低,而一般专家的统计作用上升。杰出评审专家在过去被认为是伯乐,而现在却被认为是有利益关联的说客,导致评价取向过于求稳,对颠覆性技术创新不能第一时间识别。建议实行“责任专家评审制”来增加评审专家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并在战略科学家的指导下判定重要的“从零到一”的突破尝试。
客观评价是基于各种数据手段的定量评价,数据库、分析工具、评价指标体系起着关键作用。我国尚没有形成在世界上有引领作用的客观评价理论体系。建议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潜在影响力评价;发展突出高风险、高回报特征的非共识评价;发展基于跨领域、跨媒介计算的交叉学科评价。
保护运用知识产权
全国政协常委 何志敏
没有原创性发明专利,没有驰名商标品牌,没有基础软件著作权等核心知识产权,我国的制造业就不可避免受制于人。为此,建议把迅速提升制造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
加强制造业核心知识产权有效供给,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帮助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利用专利导航做好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布局。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掌握突破性底层技术专利,形成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专利组合,跳出“专利陷阱”。进一步提高专利审查与商标注册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快速获权提供便利。
加快知识产权实施转化,有效提升制造业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扩大知识产权“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权益分配执行的政策协调性,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专利技术向制造业转移转化。大力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实施,提升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
加强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坚决打击恶意诉讼和不正当竞争。加快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修改,研究制定商业秘密法,探索大数据立法保护。加快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联合惩戒严重失信行为。
供给技术技能人才
全国政协常委 傅惠民
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这不仅需要一批高层次的知识型、创新型人才,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此,建议:
树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路,实现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精准供给。要着力从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两方面进行改革。在专业布局上,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增设具有较大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职业、新岗位、新技术要求,动态调整课程。
树立“互联网+”的新思维,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把互联网与校园环境建设、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优化、社会培训等有机结合。
深化改革,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另一方面,各级人大和政府也要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规范产业界履行社会责任,增强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意识。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全国政协常委 吴国华
目前我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和瓶颈:一是研发平台多头布局;二是财政投入碎片化;三是研发成果产业化机制不畅;四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交易市场发育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市场性扩散。为此,建议:
明确研发平台功能定位,统筹优化研发平台布局。在国务院层面设立统筹优化国家级研发平台的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研发平台目标定位及科研实力等因素,对各部委主导或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研发平台进行全面梳理评估,进一步明确各研发平台的核心功能定位,打破部门藩篱,推进跨部门研发平台的优化整合。
整合研发财政资金,构建弹性支持机制。在国家级研发平台管理机构领导下,由财政部统筹划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财政支持总量,把优化整合进度作为财政资金投入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完成优化整合、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的研发平台优先予以财政支持。
完善科技评价制度,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效能。对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评价体系,应凸显其应用性和经济性,提升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评价权重。
提高智能应用能力
全国政协常委 于广洲
与数字经济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相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仍是短板,融合动力不足,应用场景不丰富,发展环境不够完善,需要加快探寻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建议:
聚焦市场主体,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有些传统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心存疑虑,对融合发展准备不足,缺乏清晰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一是引导企业树立大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发挥大型企业的骨干作用,为中小企业创造应用场景和业务生态,形成“大企业建平台,小企业用平台”的格局。二是在行业层面,根据国家战略导向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分行业、分领域的发展路线图,为企业提供明确的方向、目标和路径。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提高企业智能制造的应用能力。一是既要重视发挥龙头企业、重点行业、先进地区的优势,也要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突出需求指引,加强应用场景的设计和研究,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二是以制造业企业需求为核心,着力打造系统化、多层次、协同化的工业互联网。
坚定绿色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常委 姜大明
制约传统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问题主要有思想认识还不到位,绿色化成色不足,过剩产能阻碍企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等。为推进传统制造业更高质量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议:
继续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部门协同,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工作机制,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帮助企业制定整改措施和技改方案,对达不到环保、能耗等强制性标准的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环境容量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转移。
建立健全绿色技术研发推广体系。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依托产学研用、上中下游合作建立产业绿色创新联盟,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一批绿色制造关键核心装备。鼓励龙头企业制定企业标准,行业协会制定团体标准,地方政府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形成生产全过程绿色化技术标准体系。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绿色制造专项资金集中支持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避免“撒芝麻盐”分散使用。制定有利于绿色化升级改造的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
加快处置“僵尸企业”
全国政协常委 杨伟民
处置“僵尸企业”面临“八难”:精准识别难、职工安置难、债务化解难、欠税减免难、土地变性难、破产审理难、破产重整难、工商注销难。解决“八难”,必须坚持改革精神、全局观念、把职工安置放在首位、多重整少清算和稳中求进等原则。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对“僵尸企业”产生、识别、处置办法等的认识。市场经济就是企业优胜劣汰的经济。“僵尸企业”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标准识别,中央政府确定大原则,具体识别由地方政府特别是法院判定。
明确各方责任。中央政府设立跨部门领导小组,做好顶层政策设计。地方政府创造性做好具体处置工作,牵头做好与法院等的协调。央企总部负责所属企业处置,地方国有企业集团负责所属企业处置。银行做好债权人委员会工作,合理分担必要债务损失。法院依法加快审判。破产管理人做好接管企业及债权债务等协调各方工作。纪检监察部门做好事后监察。
建议制定激励政策,建立托管制度,发挥资产管理公司作用,增强破产审判能力,完善府院协调制度,健全管理人制度。
畅通产业融资渠道
全国政协常委 尚福林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高质量服务。为优化金融生态、畅通融资渠道,建议:
加快完善国家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坚持政策性、非营利性功能定位,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国家出资、市场运作”的模式,充分发挥担保杠杆作用。切实优化银政企担保合作机制、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和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
进一步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适时开展商业信用环境专项整治。在各地建设信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探索建设全国性信用信息平台,将其打造为统一高效的基础信息服务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银行贷款效率和质量。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全方位需求的金融服务。在全国层面建立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交易市场,解决好“评估难”“处置难”问题;研究解决海关进口免税设备用于融资租赁的问题;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此外,建议优化政府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运作机制;探索构建新型银企关系,促进银企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促进湾区要素流动
全国政协常委 闫小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中心城市”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大湾区建设的难点所在,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大湾区内外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推动大湾区制造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建议:
加强制度规则衔接。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自贸区,构建开放统一的符合多边经贸规则的政策平台,以规则衔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同时面向全球,提升大湾区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作用。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务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紧扣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依靠粤港澳协同创新,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全球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正确处理“进与出”“留与迁”“增与减”的关系,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势推进“腾笼换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完善珠三角九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建立资格互认、工作许可、人才签证与永久居留的有效衔接机制,对入粤的港澳创新人才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以开放促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常委 杨 雄
不容否认,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水平,与世界制造业强国差距明显,同时又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追赶,传统规模优势不断衰减,形成了在全球制造业市场上两端受压的不利局面。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扩大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其中一项重要抓手。为此,建议:
在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上下功夫。一方面加强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实现尖端技术突破,另一方面仍要坚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融入全球产业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切割”的战略态势。
在做实对外开放各项制度上下功夫。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部门或地方规定,加快出台配套法规文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步推动汽车、船舶等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资准入范围。发挥好自贸区、自贸港的制度优势。
在构建有效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加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研究,搭建国际产能合作信息平台,共享重大项目库、大数据资源。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海外投资平台优势。做强海外企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
扩大新的产能需求
全国政协常委 王寿君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出现了部分产能过剩现象。如果国内外核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不但可以解决现有的产能过剩问题,还能进一步扩大新的产能需求。应充分发挥核电产业的拉动作用,特别是其对高端装备及尖端技术的牵引作用,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能力、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此,建议:
大力推动核电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尽管我国三代核电项目设备国产化率可达到85%以上,但还有一些特殊零部件、仪器仪表、专用工具、特殊原材料需要进口。因此,请国家在关键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研制上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由核电业主、设计院、装备制造企业协同攻关,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做到自主可控。
充分开发国内国外核电市场。资源配置要求高、产业链协同要求高,是核能行业的基本特点。在国内,发展核电要避免大起大落,应持续发展壮大核电装机容量。在国外,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充分发挥技术、成本、产业链综合优势,以核电为龙头,全产业链走出去,带动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
搭建农机创新平台
全国政协常委 蒋平安
在对农机需求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农机化事业正经历着产品向高端化、制造向集聚化、服务向社会化的深刻变革。顺应这一大势,促进农机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为此,建议:
强化主体责任,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壮大农机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为重点,尽快改变目前“小、散、弱”的产业生态,带动农机制造与应用、服务与需求在更高层面相互适应。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农机装备有效供给能力。以解决部分领域“无机可用”与核心部件“卡脖子”等突出问题为导向,聚焦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农机制造骨干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搭建国家层面的农机装备创新平台和行业技术创新联盟。
强化信息引领,以智能化带动农机装备产业升级。进一步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制造和装备上的应用,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和质量管控能力。
强化政策完善,营造有利于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环境。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其精准性和指向性。建立健全农机更新报废制度,加快淘汰老旧农机。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19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