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王成胜刚忙完农活,顺手打开手机,查看自己的微店在“双十一”当天的订单,其中两个发往甘肃、太原的订单显示:太原顾客买的小米已经签收,甘肃顾客买的鸡蛋还在转运中。
王成胜满意地把手机放进口袋,拎起一袋刚加工完的小米,哼着小曲儿回了家。谁能想到,这位拿着智能手机上网卖东西的普通农民已61岁。与其他庄稼汉不同,除了种地,他和老伴儿分别开了微店,把自家种的小米、梨等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王成胜是长治市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村民。村里许多贫困户也和王成胜一样,不仅搭上互联网快车、通过微商脱了贫,而且获得感得到增强,思想观念也得到极大解放。11月14日,已是深夜十点多,躺在床上准备入睡的王成胜不自觉地拿出手机更新了微店动态:“自从搭上互联网快车,我们村也时尚了一把,我很开心通过一部手机就把我们村里的产品卖向全国各地。”
现在的岭头村,俨然已是“家家开微店、收入翻一番”的好景象。但过去几年,村里远没有这样的新貌。村第一书记、长治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史小兵告诉记者:“岭头村是以生产小杂粮为主的纯农业村。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思想落后,村里的农产品都卖不出去。时间久了,村里脏乱差不说,还经常有人进城上访。”
如何才能改变?史小兵想着,首先得让村民有事儿做。与村两委商议之后,史小兵决定实施破冰改革,充分利用岭头资源禀赋,提出发展整村微店的方式,打通乡村优质农产品通向大城市的通道。
当史小兵动员全村通过培训在手机上开微店时,村民们积极性并不高。村里常住的多是五六十岁的留守老人,大家都觉得肯定学不会。
“有一天我走在村里,发现干净的柏油马路上都是魏大姐家放羊时留下的羊粪,我就想着,让魏大姐把家里的羊粪收集起来,制作成肥料来卖。不仅村里环境好了,她还能利用 废料 挣钱,更重要的是,魏大姐很有代表性。因为她没上过学,不识字,如果连她都能学会开微店,那其他人就不用发愁学不会了。”史小兵告诉记者。
“啥?羊粪还能上网卖钱?”一听史小兵的建议,魏大姐几乎惊掉了下巴。史小兵慢慢帮她算了一笔账,才让她下定决心试一试。有魏大姐带头,村民的观念悄然转变,“她能学会,那我也不比她差”。如今的岭头村,全村近90户494人中,发展微商100多人,带动贫困户26户增收5000余元,全村10个月微店线上线下销售收入达到100万元。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 乡村振兴战略 ,着实给农民朋友们打了一剂强心针。结合报告内容,岭头村今后的发展,仍然是通过互联网加电商、乡村旅游做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史小兵表示,现在岭头村是三晋微商第一村,下一步准备和微店总部合作,打造全国微商“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