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暇,一路西行,去门头沟游山峡、寻古刹、赏奇松,是个不错的选择。作为本市唯一的纯山区,门头沟山地面积占比高达98.5%,有着以“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观。可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采矿区,一个个煤矿遍布山野。跟随北京生态建设以及城市转型的脚步,门头沟完成华丽转身,牢牢守护着京西生态大门。
“乌金遍地下,百宝满山川。”门头沟采煤史可上溯到辽代,距今已有千年。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工业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京西自然成了举足轻重的能源基地。数据显示,从1960年到21世纪初的40余年间,门头沟地方原煤生产量在北京市煤炭终端消费量中平均占比在六成左右。那时候,门头沟为能给北京端出“一盆火”而感到自豪。近些年,随着北京产业结构调整,门头沟肩负的使命发生了变化,其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煤炭,而是郁郁葱葱的山川、碧波荡漾的河湖。进入新时代,门头沟被正式列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全新的功能定位之下,这方热土逐步调整发展方式,关闭了一批煤窑、矿山。
告别“一盆火”,栽下“一片绿”,对于门头沟来说,这并不是个易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45平方公里,危害面积55平方公里;历史遗留废弃矿场316处,造成山体破坏12平方公里……这份2005年的调研报告,列出了一串“满目疮痍”的数字。担负起生态涵养的新使命,关闭煤窑、矿山只是第一步,大力推进生态建设,重造绿色山川才是关键。用当地民众话说,“这儿的山石,以前一镐一镐地挖开,现在要一方土一方土地填上。”就是凭着这股愚公移山的精神,百万亩造林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废弃矿山修复、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工程在十余年间有序推进,一幅崭新的京西山水画卷渐次铺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的门头沟,真切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意涵。当地居民还是“靠山吃山”,只不过以前是焚薮而田、坐吃山空,如今是“丰”泽而渔、“护”林而狩。凭借着自然资源优势,门头沟走出了特色旅游业、特色林果产业、户外运动等新路,可谓“见绿又生金”。当地民众感叹,“这回路子才算走对了!”更可贵的是,在顶层设计上,北京从全局出发,给予了生态涵养区多重保障——工作考核以生态指标为先,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建立跨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一系列扎扎实实的举措,让保护环境的人不吃亏、能受益。
从“一盆火”到“一片绿”,门头沟的命运起伏有力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全市的大棋盘中,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意味着不同的职责使命。无论在什么时期,谋划自身发展都要树立大局意识、战略思维,既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看清全局,又把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事情办好。作为“棋盘”的一部分,乃至一颗“棋子”,何事当兴何事当废,何事应急何事应缓,都要放到全局中去分析。各区都坚持与时代同行,不仅能谋得自身良好发展,更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