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龙头的水是用来做饭洗碗的,另一个龙头的水是用来搞卫生、洗衣服的。”76岁的徐秀章,分别拧开两个水龙头,看着白花花的水流进不同盆里,向记者道出两个水龙头的小秘密。
贵州省遵义市乌江镇坪塘村地处乌江河谷,平均海拔950米,受地形地貌限制,守着一条乌江,却常年没水喝,700多户人家3000多人用水都依靠山里仅有的几口小水井和小山塘里的自然水。
水在这里十分珍贵,村里人修房子时,都特意将屋顶建成简易储水池,便于接雨水。“房顶自蓄水曾经是村里人的救命水。”徐秀章说。
坪塘村的水,成为播州区、乌江镇干部心头的痛
“镇里最先提出的供水方案是在该村刺梨坡修建高位蓄水池,通过从乌江库区三级泵站提水的方式,对全村实行集中供水,测算下来要投资1800万元。”乌江镇党委书记侯登江说。“而且经过三级提灌、集中供水,水费将达到每吨18元,对老百姓来说负担沉重。”
几经论证,乌江镇党委政府决定,因地制宜、分散供水:离集镇较近的水井、麻窝、水淹等村民组和坪塘小学,通过增压、提灌等方式,将集镇管网延伸到村民的院子和学校里;集镇管网无法延伸、又无稳定水源的12个村民组,建设小型水泵站,从乌江河道分级提水到供水池,再铺设自来水管网到村民家中。
两项的建设费用约500万元,水费根据地势高低每吨4元至7元不等。
2016年底,工程完工,坪塘村家家户户的水龙头,流淌出白花花的自来水。
“我们的水实在来之不易,有了自来水,还是要节约用水。”村民们摸索出丰水期用“自来水+自然水”、枯水期用“自来水+自蓄水”的“三水互补”方式,饮用和做饭时用自来水,打扫卫生等就用自蓄水。
村民许仕伦算了一笔账:他们一家6口人,如果全部用自来水,每月的水费要70元左右;现在“三水互补”,每月的用水3至4吨,水费只需要24元。
村里的产业,也因水而兴
8月的早晨,坪塘村的辣椒地里,知了声声中,村民王仕国已经“巡地”三回,随着一桶桶清水浇下去,汗水也浸透了他的衣背。
“辣椒根系不耐水,为了保证辣椒各个生长期所需的水分,需要人工及时浇水,近的地方我就拉水管,远的就挑水灌溉。”散落在村子各山头的240亩辣椒地是王仕国的“心头肉”,就算挑水磨破了肩,他也没喊过苦。
“这算什么苦?以前没水,没办法大规模搞种植,一年下来,家里都没有余钱剩米,那才叫苦。”王仕国说。
2014年,王仕国开始种植辣椒,起初只有几亩地的面积,由于水源紧张,收成只能“望天”。“只要干旱一来,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辣椒蔫掉,心痛。”
村里接通自来水后,精明的王仕国知道,发展的“春天”来了。2018年,他通过流转土地,一口气种了240亩辣椒,当年产椒6万斤,收入3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辣椒产业正在坪塘村全面铺开。
不仅是辣椒,有了水,村里的经果林、蔬菜、食用菌、养猪等产业,也都搞得红红火火。(记者 向永东 黄霞 潘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