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微雨,东海大街少了往日熙攘的车流,红绿灯照旧“站岗”;小雨初歇,西街不见昔时热闹人潮,“闽南小食店”应时紧闭……自3月13日福建泉州发生新一轮本土疫情以来,这座古城的“烟火气”按下了暂停键。
一夕之间,市民们的生活慢了下来,但有一群人脚步却快了起来。他们跑出“温度”,跑出抗疫“加速度”,人们给他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平凡英雄。
东霞垃圾转运站每天要接收约80吨生活垃圾。泉州市城市管理局供图
平凡英雄杜向阳是一名城市“美容师”。他的工作地东霞垃圾转运站位于丰泽街道霞淮社区,与本次疫情爆发点滨海酒店,仅一路之隔。因此,该站承接的居民生活垃圾均来自于霞淮、前坂、东美、灯星等管控区,对垃圾转运处理要求极为严苛。
“清晨5点,我骑电动车从家中出发,泉州街头静悄悄的,路灯打出一点暖色昏黄的光”“5点20分,我到了垃圾转运站,按规范先佩戴好口罩、手套、护目镜,穿好隔离服和雨鞋,接着稀释消毒液,不一会儿,街道、社区环卫工就拉着垃圾进来了”……
“即使已经连续22年每天跟垃圾打交道,早已习惯了这个味儿,但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要说没有一点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我知道不能退缩,必须认真地按照程序操作垃圾压缩设备。”杜向阳表示。
城市“美容师”杜向阳。泉州市城市管理局供图
他坦言,最危险的工作环节之一是废弃口罩处理,每天环卫工将小区中的口罩收集回来后,自己都要对这些口罩进行专门消杀;等处理好了垃圾,还得给垃圾车和环卫工消毒,这才放心让工人们继续赶赴管控区内的小区和街巷。
“虽然环卫岗位风险很高,但我还是希望能默默坚守在岗位上,尽己所能,为这座城市做一些平凡的贡献。”杜向阳说。
教师志愿者林丽蓉(左一)化身“大白”。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供图
平凡英雄林丽蓉是一名“园丁”。疫情发生后,身为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的她,走下三尺讲台,奔赴一线,化身“大白”坚守核酸检测采样点,忙前忙后为居民录入信息。
穿上防护服是志愿者,脱下防护服摇身变“主播”。当下,鲤城区各级各类学校由“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林丽蓉却没闲着,不仅要冲锋抗疫一线,还要在志愿者工作结束后,继续坚守在“云讲台”上,为学生们上网课。
林丽蓉介绍,除网课外,学校每天还有数据摸排、校园值班等工作,加之参与街道的核酸检测、流调、卡口等志愿服务,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学校教师志愿者都是采取“三班倒”的轮班模式,常常作息不规律,睡眠严重不足。
“但是看到更辛苦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我觉得我应该坚持下去;并且身为师者、志愿者,我也必须坚持下去。”她表示,风雨同行,泉州一定赢!
丰泽区后亭社区书记张月玲在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人民网 吕春荣摄
平凡英雄张月玲是一名“小巷总理”。战“疫”期间,她带领着12名工作人员,服务丰泽区后亭社区中的1600余位居民,每日起早贪黑,超负荷运作。
白天,张月玲“驻扎”在核酸检测点,为不同人群开辟“绿色通道”。针对老人、小孩的检测,她事先与前排居民沟通,确保老幼优先;针对需要上网课的学生,她亲自安排同学们在课间进行检测;若出现黄码、红码相关人员,张月玲则为其安排专门检测人员。
夜晚,张月玲则带领同伴与月色“同行”。她介绍,工作人员在完成白天的工作后,还要整理消毒物资;若物资缺乏,需报送社区,凌晨两三点才能收到配送的物资,凌晨四点仍坚守在岗位。
“但现在工作人员配额紧缺,服务居民数量大,一天还要排查2000多条的大数据,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张月玲坦言,任务真的很重,压力也很大。
可是,拥有16年工作经验的她并不懈怠,依然将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在服务社区居民时,张月玲把12名工作人员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在小组设立片区长,并把所有户主拉到所在片区的微信群中,当好群众情绪的“调解员”,让群众好评越来越多,抱怨越来越少。“疫情面前不分你我,若有服务不周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相互理解,因为同心抗疫才是最重要的。”张月玲表示道。
“虽千万人吾往矣”。古城泉州中,还有无数这样全力以赴的平凡英雄,他们奋战在每一条“疫”线,“绽放”各自能量,只待刺桐花再开、“烟火气”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