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很值得反思的话题:为什么接受多年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反而遭遇就业难题? 核心的一点,就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过剩。
没有紧跟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校,就难以培养大批个性鲜明的优秀毕业生,也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而要打破“千校一面”,就不能用一根指挥棒、一个考核体系考量所有高校。
记者刚刚从省教育厅获悉,《山东省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实施方案(试行)》11月4日发布!山东将对省属高校实施“分类考核”,使高校间“同类竞争 多元发展”。
《方案》明确,山东将按照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三个类型,对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实施分类考核。
一是对博士学位授权高校,突出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引导学校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方重大需求和引领社会发展为科研导向,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实力。
二是对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各项指标权重基本一致,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指标权重略高,引导学校以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以服务山东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为科研导向,积极服务行业产业需求与山东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对其他本科高校,突出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指标,引导学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服务区域发展为主要导向,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
四是考核内容实施动态调整。分类考核按年度组织实施,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社会需求、高校发展水平等因素,适时对考核内容实施动态调整。
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党的建设、履行职责、创新创优、综合测评和加减分事项。共性要求权重占40%,包含重点任务、预算绩效管理、创新创优、综合测评等指标;个性要求权重占60%,包括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指标。
考核结果,将作为评先树优、干部选拔任用、物质奖励、机构编制管理、财政预算管理等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截至2018年,山东普通高校145所,位居全国第三位;高等教育在校生258.91万人,居全国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2.89%,跻身全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阵营。但是,我省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等问题,沿用一个发展模式、一种发展路径,部分高校盲目追求“高、大、全”以及升格、更名,学科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与我国多样化、多层次的经济发展结构不相适应。
而实施高校分类考核,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作用,在招生、学科规划、人才培养、师资评聘、拨款制度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鼓励更加公平、有效益的竞争,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推动不同类型高校差异化发展,进而创建“同类竞争、多元发展”的高校良性发展生态系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