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03月30日 星期四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制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制日报》旗下法制类新闻门户网站
专访金建华:老字号里那些感性而有温度的细节
发布时间:2017-03-30 14:55 | 来源:上观新闻


 工匠精神不是德国、日本的专利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精”字无疑是个高频字。“精细”、“精准”、“像绣花一样”,这样的表述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与代表委员们的交流中。

不论是城市管理、扶贫攻坚,还是企业发展、个人成长,越是前行,越是需要精益求精的劲头,越是需要将工匠精神转化为日常。

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培罗蒙服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建华以老字号发展过程中那些感性而有温度的细节,讲述他所理解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要‘精’到骨子里。”

 


如果不创新,三个“老”就会把我们框死

   

“培罗蒙,半个世纪的骄傲”,这句广告语在上海几乎妇孺皆知。

1928年,培罗蒙西服店在南京路、西藏路口开张,创始人许达昌和他的大弟子戴祖贻,共同培育了这个品牌,至今已有89年历史。

曾在动迁中失去老店,曾遭遇外来品牌和技术的猛烈冲击,可培罗蒙这块招牌非但没有衰败,反而不断发展,不仅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布局销售网点,更进军国际市场,开设海外分公司,以精湛技艺赢得意大利等西服发源地国同行的赞誉。

在老字号日子并不好过的当下,为什么培罗蒙能把日子过好?同为中华老字号,为何命运如此不同?

         

上观新闻: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您和多位老字号掌门人热议老字号在新时代的活法,受到很多关注。在商务部认定的1129家中华老字号中,上海有180家,名列全国第一。您觉得发展老字号对于今天的城市来说有什么意义?

   

金建华: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中外贸易的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了上海,上海又是当时中国的工业重镇,两相会合,便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名牌,其中一些精于质量、长于服务,代代相传,便成了老字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门初开,多少双鬓斑白的海外华人,一回到上海,就急着寻找记忆中的街道和老店铺,“一慰相思苦”。可见,老字号的魅力,不只是物理化地存在于一个城市的空间,更是化学性地将其元素与人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是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上观新闻:可近些年来,老字号浮浮沉沉,很多都黯然落幕了。

   

金建华:就拿南京路来说吧,1981年我进培罗蒙做营业员,店就在南京路上。那时的南京路,有很多老企业、老牌子,光是做服装的,包括培罗蒙在内,就有23个品牌。可是现在,除了我们一家,其他牌子都没了。

   

上观新闻:南京路上老字号的消失是这二三十年间的一个时代缩影。为什么在时代变化中,培罗蒙不仅活下来,而且活得更好了?

   

金建华:经营老字号确实很不容易,首先要经受住时代的考验。

   

1992年,我接手培罗蒙是临危受命,公司当时积压了500多万元的库存,那时候500多万元可不是小数,足以压垮一家企业。因为当时搞的是计划经济,不是以销定产,不管市场是不是需要,埋头就做了500万元的衣服出来。这批货,我们足足花了三年时间才消化掉。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敲墙”,敲掉计划经济思维定式的墙,去市场上听、看、想,做了很多调研,开始搞营销,主动对接消费者的需求。

   

那时候我们国家刚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春江水暖鸭先知”,江浙一带我们的一些合营加工厂纷纷开始自立门户,起的名字都跟“培罗蒙”沾边,“培××”或“××蒙”。这就对我们又形成了一种挑战。继续与这些企业合作,不仅成本高了,而且命运不能自己掌控。但自己办工厂,在当时上海的商业企业里又几乎没有先例,这条路能不能走通,是个未知。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破墙”而出,自己办厂,把企业的生命线握在自己手心里。

   

上观新闻:“破墙”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有些消失的老字号就是因为缺少“破墙”的勇气,因循守旧而困死在墙内。

   

金建华:老字号不能一成不变。技术上不思改进,产品总是老面孔,久而久之,自然会被淘汰。

   

1993年,日子还算好过的时候,我们就居安思危,在西郊宾馆搞了个培罗蒙公司老中青三代高级技师的研讨会,讨论的议题是:面对市场新需求,培罗蒙该如何应对?当时我们达成了共识:老字号必须要变。随后我们开始了一系列的改变:虽然老店生意红红火火,不愁吃喝,但我们还是在宝大祥商厦开出了第一家连锁专卖店;接着,又开始开拓全国市场,培育代理商;随后又建立了高级定制、连锁、批发三大中心,提出做精定制、做强连锁、做大批发的战略。

   

后来证明,主动求变,才能抵御风险。1995年,培罗蒙在南京西路的老店因为种种原因而搬离,一度处于没有店面的状态,但我们的技师队伍没有散,我们的生意没有停,我们的金字招牌没有暗下来,如果没有提早的生产网络和销售网络的布局,很可能培罗蒙这个品牌就走不到今天。

 

所以我总和同事们说,老字号意味着老品牌、老机制和老员工,三个“老”虽然成就了我们,但如果不创新,不主动寻出路,这三个“老”也会把我们自己框死。

 


没有产品和绝活,只能进博物馆

   

中华老字号是产品、技艺、服务的世代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记忆、深植人心的广泛认同。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认定1600家中国大陆老牌企业为“中华老字号”;2005年,经商务部重新认定,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129家。时至今日,70%的老字号勉强度日,20%的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危险,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较好的只有10%。

金字招牌的日渐黯淡,在金建华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丢了技艺、没了产品。 

   

上观新闻:老字号的发展要有魄力,有眼光,但老字号要想一直叫得响,您觉得最主要的是靠什么?

   

金建华:靠的还是一个“精”字。就拿培罗蒙来说,在我们之前的定制品牌,都只试一次样。从培罗蒙开始,有了毛壳、光壳两次试样,这样做出来的衣服更贴合客人身材;再比如,我们的面料熨烫覆衬冷却必须在24小时以上,让辅料热缩、水缩2次,手工缝制一套西服要用60个小时;还有我们坚持了89年雷打不动的工艺要诀:操作上的“推、归、拔、结、沉”,西服内里的“胖、窝、圆、服、顺”,外观上的“平、直、戤、登、挺”。我们的一代又一代技师,就是用皮尺、剪刀、熨斗这三件宝,创出了一手绝活。

   

上观新闻:听说你们的绝活———培罗蒙服装手工裁缝技艺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服装行业应该很少见。在实际生产中,还会用这套传统工艺做西服吗?

   

金建华:我们也用机器批量生产西服,但高级定制这一块,始终坚持传统工艺手工缝制。老字号要活下去、活得好,一定要有产品、有绝活,没有产品、没有绝活,只有一块招牌,那老字号就只能进博物馆了。技艺的传承,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关乎品牌生死。现在有些老字号,挂着老字号的牌子,卖的却不是老字号的产品。产品是立店之本,老师傅是镇店之宝,两样都没有,老字号也就活不下去了。

   

上观新闻:这手绝活怎么传承下去?

   

金建华:一方面要传帮带,创造机会让老师傅带徒弟;另一方面也要吸引年轻人走进老字号。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我们有个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大学生,她对培罗蒙这个品牌非常认同,以进入培罗蒙工作为荣,她在实践中就学习得很快。

 

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制度层面,要为技工提供足够的尊重,包括工资、职称评定等。人是制度的产物,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人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而使其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人中实行八级工资制,那时的八级工,是企业的“牛人”,人们眼中的“能人”,收入超过了工程师。所以这次全国“两会”上,我也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工匠精神养成的需要来审视调整我们现有的一些制度。

   

上观新闻:“上海师傅”曾是上海民族工业的一块招牌,上海的轻工产品也曾热销全国,走俏的背后,有什么共同的“密码”?

   

金建华:还是那个“精”字。我们有着做精的先天基因,做别人做不了、不愿做的精细活,才会有自己独特的市场空间。

   

比如说量体裁衣,你可以粗粗地量个长短、宽窄,也可以分前胸、后胸、中腰、中后腰等去细细地量。在做衣服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小环节,在每个环节上都有精和不精两种做法,小差别积累下来,最后出来的衣服上身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消费者试衣时,觉得前面短了,有些人就说:“怎么短啦?你不要挺这么直啊”;消费者觉得长了,他又说,“你人挺起来点嘛”。说来说去,他就是嫌改起来麻烦,能忽悠过去就忽悠过去。但我们觉得,一定要讲究,不能将就,消费者挑剔,我们自己要更挑剔。用传统工艺也好,用新设备新工艺也好,都得把事情做到极致。你做出来的衣服,穿在人家身上,能提升人家的“颜值”,才是你的本事。

    

上海人往往被批评太精,要我说,上海人“精”得还不够,要精益求精,“精”到骨子里,要把90分的产品精做到99.99分,最好是100分。

 


守的是精神,不是形式

   

走高级定制服装之路,并不等于回到过去的裁缝铺。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金建华对传承和创新就有着自己的理解。他给培罗蒙工艺下的定义是:传统工艺+现代工艺=培罗蒙工艺。意即培罗蒙的工艺是开放的,有坚守不变的部分,也有不断延展与更新的部分。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培罗蒙很早就“触电触网”了:电脑成为传统三件宝之外的第四件宝,公司的CAD工作室运用智能服装综合应用系统,瞬间采集消费者尺寸,一杯咖啡的时间,便可以让消费者在人体数字模型上试衣;进入新世纪头一年,便在传统服装行业中率先开展网上订制订购服务,更在数年后,同时开出天猫、京东旗舰店;与高校合作搞研发,与国外优秀品牌交流互补……

 一个开放的老字号,才有勃勃的生机。

      

上观新闻:有一些老字号,对传统有着一份让人肃然起敬的坚守,但为何最终事与愿违,市场越做越小,甚至不得不关门?

   

金建华: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传承不是僵化地固守原来的一切。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技术肯定会“老”,“老”了不淘汰,怎么行?比如西服领子的珠边,手工做,一件衣服要花3小时,机器只要一分钟,针脚比老师傅缝的还整齐均匀,可以精确到几微米。再比如,以前熨衣服是拿个熨斗烫,现在有专门的机器,衣服挂进去,一按按钮,“噗”地一下,再拎出来,挺括得不得了。

   

我们的目的是把东西做好,如果新的科技可以把东西做得更好,为什么不用?

   

上观新闻:变的是手段,不变的是精神。

   

金建华:对,我们要牢牢守住的是精神,不是守住原来的那个形式。而且,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新的工艺中,让新科技手段也有人的温度。比如运用CAD软件量体裁衣,但电脑生成的设计还是需要做微调的,需要技师用经验、用心去体会和理解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好像去医院看病,用先进仪器做了检查,读片还得靠医生。

   

上观新闻:有人说,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是创意、是平台,企业要发展,要懂得利用互联网制造放大效应。

   

金建华:我们从来不排斥互联网,相反,我们在传统服装企业中算是很早运用互联网的,但互联网是一种工具,它不是万能的。

   

在我看来,中国现在的企业、现在的产品,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一点一点地改得更好,也是创新。现在一说创新,很多人就认为,一定要从头来过,一定要移动互联网,一定要投入庞大资金,其实,创新是一种意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职业兴趣与习惯、一种教育结果。你有一颗想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心,创新可以随处发生。

 


工匠精神不是德国、日本的专利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聪明、勤奋的中国人,为什么不善于制造精品、守住老字号,反而经常走向它的反面:造假、模仿、偷工减料?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制度的问题,更是制度背后文化的问题。

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金建华认为,工匠精神是必须补上的一课。   

   

上观新闻:截至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最多,有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而不是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

   

金建华:这正说明我们工匠精神的缺失。

   

上观新闻:您怎么理解工匠精神?

   

金建华:不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对工作执着,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心中。但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中国制造”沦为伪劣货,更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让基业长青成为凤毛麟角,让老字号日渐消亡。

   

工匠精神也不是舶来品。《庄子》中记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不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工匠精神不是德国、日本、瑞士的专利,德国产品在100多年前还是低劣产品的代名词,靠什么赶上来的?就靠工匠精神。

   

上观新闻:中国是制造大国,每年却有那么多钱流向海外市场,说明国人对精品的需求很大,但对国货的信心却不够坚定。

   

金建华: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存在消费误区,很多人认为凡是洋的都是好的,以穿外国品牌服装为荣,还特意要把洋商标露出来。说到这里我要讲个让我很感动的故事,在一次出访中,外国友人误以为我们的一位领导人身上穿的培罗蒙西服是某意大利品牌,夸赞了一番,这位领导二话不说,把商标翻出来给对方看,骄傲地告诉他们,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反思,我们的制造业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工匠精神,那么这个目标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责任编辑:高翔
最新文章
专访金建华:老字号里那些感性而有… “政策+需求”为老字号注入新动力 好消息!德州扒鸡文化展馆开馆纳客 重庆市民喜爱的10个老字号品牌出炉 回头香:百年老字号,中华回头香 “老字号”要与时俱进弘扬使命 优…
推荐文章
中宣部新命名的41个全国爱国主义… “金飞镖”:九天之上方向明 单兵自热食品研发任务首次向社会发… 参选人缴钱领党员名册 国民党主席… 马英九泄密案一审被判无罪 香港举办全球规模最大电子产品采购… 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拿钱 菲永妻子被… 住单间有独立卫浴 朴槿惠拘留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