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孙竞)去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要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作为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教育热点,半年来,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取得哪些成效,还面临哪些问题?近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92.14%
该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原12.4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元;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4成以上;25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该负责人同时介绍,寒假期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巡查暗访,严处违规培训。截至2月20日,全国在寒假期间共查处了1.01万个证照不全的机构、918个证照齐全的学科类机构和4218个非学科类机构违规培训行为,并对1042人以“一对一”等方式违规开展培训行为进行了处理。共开展线上巡查15万轮次,查处了违规培训行为503起,通报违规机构2个。总体来看,以往的寒假“补习热”不再显现,变相违规培训问题得到有力整治。
严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恶意涨价问题
针对寒假期间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超时段收费等突出问题,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
该负责人强调,非学科类培训与学科类培训一样,都应坚持公益属性。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把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作为工作重点,区分非学科类培训与学科类培训的异同,建立相应的价格、人员、材料等规范,完善准入制度,明确标准要求。
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
2018年9月,教育部制定印发了《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作出规范要求。《办法》公布以来,教育部已连续三年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取消了学前教育阶段各类竞赛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竞赛。竞赛数量大幅消减,学科类竞赛得到严控。但同时,竞赛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借机开展培训、收费或变相收费、评奖过程不够规范、清单外竞赛违法违规举办等问题。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透露,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对《办法》进行修订完善。修订工作以坚持减轻学生和家长过重负担为原则,将进一步调整竞赛评审流程、细化竞赛组织要求、加大违规查处力度,更加注重竞赛的育人导向,促进竞赛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开展,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