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国画) 300×220厘米 2014年 冯远
敦煌之梦——母亲的祈祷(国画) 138×136厘米 1996年 唐勇力
中国画发展所面临的时代命题是什么?中国画要给社会输出怎样的审美价值?中国画要以怎样的形式与当代社会产生关联?写意精神如何避免成为空洞口号?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承办的第二届“黄宾虹学术提名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7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兼具中国画传承与创新,呈现了当代中国画艺术语言和面貌的多元化。
“此次展览是当今中国画学术探索的一次集中展现,这些作品均是弘扬学术传统、立足时代的典范。艺术家们讲造型,讲笔墨,讲意蕴,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体现出大时代里的家国情怀。”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田黎明说。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韩子勇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以理论研究与美术实践相结合的学术传统可追溯至1954年黄宾虹任所长的美术研究所。黄宾虹与时任副所长的王朝闻共同提出了画史、理论和中国画创作技术并行研究的理念,并组织全国知名画家写生创作,形成了理论研究与绘画实践创作的互动与深化,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十分重要的学术积淀与学术传统。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举办首届“黄宾虹学术提名奖”展览及相关活动,在社会和学界取得很大影响,当时参展的100余位艺术家现已成为当前中国国画界的中流砥柱。而此次展览提名画家年龄在50岁至70岁之间,意在推出一批在中国画审美体验与实践探索、创作研究与开拓创新方面做出贡献的优秀画家和一批笔墨紧随时代的优秀作品。
与展览配套的“守正创新与时代同步”学术论坛同期举办,与会专家从实践与理论两方面探讨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画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艺术家霍春阳在传统文化领域,尤其是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与体悟,他在谈到“守正创新”时,特别对“正”字做了解读。他认为,做到“正”需要终生修炼,不中则不正,不正则不大,不大则不久,中国画必须寻求“中和正大”之美,当代画家要持续提升自己的传统综合修养,才能解决从高原迈向高峰的问题。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张志民认为,黄宾虹艺术最吸引人的,就是他对中国传统的守正,将成熟的笔墨与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相融合,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至高境界。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人物工作室主任蔡葵则表示,融合传统就是守正,与时代同步就是创新。如何融合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艺术家有包容、开放、宽广的心态,就像黄宾虹一样,不含门户之见,不吝中外之分,如此优秀的东西才能最终为我所用。
田黎明更注重在“守正创新”的前提下,艺术创作中“品”与“格”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所谓“守正”应该是守住中国绘画中的纯真境界、人文精神与朴素心性。“黄宾虹所谓的内美就是质朴的精神,‘浑厚华滋’呈现的就是朴素的大美,‘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中国画画家应该从生活中发现朴素之美。中国画只有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才能真正把个性融入到群体当中,把自我融汇到大的时代当中,确立中国画在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田黎明说。
对于当代中国画所存在的“制作化”等问题,美术理论家孙克认为,艺术家要沉下心来,深入生活、表现生活,抵住市场功利的诱惑,重视笔墨修养,重视写意形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建成则以更宏大的视野看待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他认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价值转型的一部分,局部变革的困局,需要从整体上解决。艺术与绘画实际上是社会与时代的投影,正如时代发展了,学术背景与文化背景不同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给你现代人物画所关注的,在精神层面、人文层面和学术层面也都有着极大不同。
“中国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了,当代中国美术存在的诸多问题或许都会迎刃而解,对于通过美术提高人民美育水准和提升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都非常重要。” 韩子勇说,德艺双馨,植根传统、立足时代,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于一体,是黄宾虹学术精神的实质所在,也是所有画家需用一生时间所努力拓进的方向。(记者 高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