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壮丽70年:上海三代公证人讲述40年激荡岁月
发布时间:2019-11-01 13:52 | 来源:中国法制与新闻网



  文本刊记者 余东明   本刊实习生 张海燕
 
  40年,时光荏苒,岁月不居。从1979年恢复重建,上海公证行业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和支持下,从小到大,从鲜为人知到家喻户晓,走过一条艰苦卓绝、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近上海老中青三代公证人,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重温那段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展望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昨日
  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拐点,这一年的12月,中国似乎没有冬天,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沉睡的大地,沉寂了20年的公证制度也就此复苏。
  作为重要的预防性法律制度,公证在服务、沟通、证明、监督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却一度因“左”的思想,遭到废黜,仅有极少量涉外公证交由法院办理。
  改革开放后,国门被打开,大量与国际接轨的涉外民事业务必须经过公证。上海,作为中国的窗口和发展的前沿,这一需求尤为迫切。
  1979年4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同意恢复重建上海公证处。由此,13人组成的公证小组就此成立,对内却仍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一个处室。
  同年12月,一份将公证处划归上海市司法局的申请提交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
  翌年2月,公安院校毕业的沈卫,从纺织部门被调回政法队伍,分配到上海市司法局,报到第一天,就主动要求到司法行政一线工作。于是他被选派进入司法局领导下的上海市公证处。
  如今老人已年逾古稀,却依旧精神矍铄。为了这次采访,他把30多年前的工作笔记和几十年整理的工作总结都带了过来。
  从基层公证员,到上海市公证处副主任,再到上海市司法局公证工作管理处处长,沈卫干了20年,即使后来调到其他部门,却仍心系公证。每隔10年,他都会针对上海公证行业写一些纪念性文章,这已经成为老人的习惯。
  翻开泛黄的笔记本,1980年的第一场公证业务培训笔记仍清晰可见。“那时我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对公证并不熟悉,于是一边跟着老师学,一边翻阅大量资料。当时公证处负责人是军转老干部陈痕和吕孝芳,公证业务老师是朱光明,他们对新招录的公证员定期组织培训,几个月后才可以独立办案。”他说。
  正是早期这种边学边做,才培养了上海第一批公证人才。
  到了1985年,上海各区县已全部设立公证处。当时恰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上海各公证处就此招收了第一批专业大学生。
  那年春天,杨昌麟在家焦急等待徐汇区检察院招录通知书,却意外地收到了徐汇区司法局的录用通知。6月,杨昌麟到康平路205号报到,原来检察院招录名额有限,便把他推荐到了司法局,加入新成立的徐汇公证处。
  无疑,涉外业务是早期公证的主要内容。资料显示,上海公证处刚刚成立两年,接待群众来访258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724件,办理涉外公证13500多件,通过办理继承遗产等配合银行从境外调入非贸易外汇近300万元。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在留学热的驱动下,上海开办涉外公证业务的6个公证处受理学历、成绩单等公证业务剧增。
  杨昌麟记得,当时徐汇公证处刚获批受理涉外公证不久,很多人半夜就在公证处门口排队,一名涉外公证员一个月要办数百件公证,可谓盛况空前。
  如今,杨昌麟已从徐汇区公证处主任位置上退休,继而担任了上海市公证协会会长。
  他告诉记者:“公证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发展起来的公证机构也为市场的规范运行保驾护航,为社会纠纷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浦东的开发开放,很好地印证了杨昌麟的这一观点。
  彼时,上海建设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的蓝图已经初步绘好,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股票证券市场、金融市场逐步兴起。
  面对诸多新兴市场,上海各公证机构积极为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房屋投资租赁、中外合资合同、抵押贷款等等各类新兴产业提供公证服务。
  回首往事,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行业、无数家庭和无数个体的命运,上海公证行业恰是这一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今朝
  “到今年年底,全国行政体制公证处要全面向事业体制改革。”
  2017年7月17日,全国公证工作会议上,司法部为公证体制改革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其实,早在2003年,在上海市司法局的统一领导下,上海所有公证处即已完成了行政体制向事业体制的转变,公证业务也从“等、靠、要”变为“抢、争、夺”。
  去年,杨浦公证处公证员忻凌娜和助理背着电脑追竞标,上演公证领域“速度与激情”的新闻传遍了上海滩。
  当时,上海建工集团参与“京港澳高速”项目竞标,整个过程仅有七天时间,留给公证的只有两天,时间紧迫,必须争分夺秒。
  忻凌娜在了解清楚企业诉求后,当即答应“今天办,明天拿”。
  在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办公室,她随身带着电脑、摄像机、打印机、身份证识别机和人脸识别仪“五件套”,短短15分钟,完成了一系列流程。次日,企业便领到了公证文书。
  忻凌娜说:“过去,上门服务是针对行动不便、老弱病残人员提供的一项特色服务,如今为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企业燃眉之急,同样也可以服务企业。”
  忻凌娜入行20余年,她向记者感叹道:“现在的节奏真是越来越快了!”
  2018年9月1日起,上海市22家公证处对市民申请办理103项公证事项,启动了“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有些公证处还承诺:一年365天,天天受理;一天24小时,时时发证。
  像驾驶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高考成绩等公证事项,符合快速办理条件的,不少公证处3个工作日内即可出具公证书。
  然而,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时期都会遇到瓶颈,公证也不例外。自2001年以来,公证体制机制并无太大改革,机构发展的天花板似乎触顶,体制僵化、人员老化、缺乏活力,导致一些中坚力量出走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只有深入推进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才能为公证行业的‘放管服’改革创设更加有利的条件。”杨昌麟说。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时而制。
  2018年4月13日,上海市司法局下发文件,通知全市公证机构开展合作制公证机构试点及组织报名遴选工作。条件明确,“有5名以上公证员作为发起人,有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的开办资金……至少有3人执业10年以上”。
  看到通知后,已经有二十多年公证经验的张磊敏锐察觉到自己的机会出现了。
  然而,他深知,合作制是公证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没有老本可吃,稍有不慎,即可倾覆。但反之,如果能够不断开拓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也能扬帆起航。
  这种未知与冒险,吸引了一批像张磊这样极富创新精神、拥有丰富的办证经验以及一定客户群的公证员。
  通知一经下发,全市即有43名公证员报名参加,最后经过筛选,由17名公证员分别组建了两个公证处,一个是张江公证处,一个是新虹桥公证处。
  张磊如愿以偿,牵头组建了张江公证处,成为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
  谈及上海公证行业的这场合作制改革,绕不开对公权力由合作制机构行使后质量如何保证的担忧。
  “这并不意外,也无需顾虑,只要有司法行政机关的坚强领导,只要法律界定好权力的边界,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抑或合作制机构,都能在同一套规范下运作,不会改变原来既定的职能,更不会降低对公证机构的审查和约束。”杨昌麟说。
  公证体制改革也是如此,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场改革决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大刀阔斧,是职能、人员按照职业化、专业化进行的重新整合。
  “合作制改革让公证员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中解放出来,释放和增强公证人员法律服务活力以及法律监督能力,必定能使公证工作峰回路转、涅槃重生。”杨昌麟感慨道。
 
  明天
  记者见到范志佳时,他正在提交报名材料,申请援藏。
  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时间里,他将被派往日喀则援藏或挂职锻炼。
  范志佳是新黄浦公证处的一名年轻公证员,他说:“这些天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援藏到底应该援些什么?我想最主要的应该是把上海公证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举措带到西藏去。”
  显然,范志佳内心对眼下的改革和自己的前程充满希望和激情。张磊也一样。
  张磊说,在公证领域,合作制公证机构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没有经验可循,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人还在担心,合作制公证机构能否经得起市场考验。
  但成立刚满一年,张江公证处的成绩打消了众人的疑虑。今年6月,张江公证处成为全国首家试行“一次都不跑”的办证机构。
  今年5月28日,上海市司法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办理公证“一次都不跑”试点工作的意见》。
  针对这一意见,张磊因势而动,迅速带领同事自主开发线上申办小程序,结合人脸识别、电子材料上传、电子钱包支付等多项信息技术,让“一次都不跑”成为现实。
  而作为设立在张江科学城和自贸区的第一家合作制公证处,有很大一部分业务内容是服务自贸区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大局,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在线保全平台及金融机构合同公证。
  张磊说:“合作制发展空间巨大,留给我们的时间却不多,既然已身处改革大潮,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那么,未来合作制是否会全面取代事业制呢?
  “改革是一个过程,应放在较长时间里去考量和评价。一切符合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的东西,就会有生命力,就会经得起考验。”杨昌麟说,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是合作制与事业制并行,但在服务营商环境、服务金融民生等领域,合作制的空间将越来越大。
  其实,这项改革并非上海首推,但在上海,却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历史必然。
  因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为合作制公证机构提供大量专业化高端人才,同时也为公证行业纵深发展指出了方向、提供了机遇。
  此外,作为国际进口博览会固定举办城市、“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城市,上海也为合作制公证机构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改革不跑偏?
  杨昌麟说,“这场改革势必是坚持激发活力与强化规范并重,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既要留足发展空间,激发活力,又要加强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管,防止偏差的出现。”
  显然,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改革向正确方向推进的技术保障。
  目前,上海市公证通用的“赋码监管”技术,让每一个案件都有一个独立的核验码,只有负责该案的公证员知道号码的内容,以此实现全流程追溯,确保操作规范。
  张磊告诉记者,早在2018年10月,张江公证处电子证据保全服务平台就已正式上线,当事人只需登录平台,在虚拟界面打开证据所在页面,后台就会将所有操作步骤记录下来进行保全。
  杨昌麟的目光放得更远,他向记者透露,上海市公证协会正在谋划与相关区块链开发商合作,共同建设区块链司法存证,所有信息一经上传,便不可更改,确保公证权威性。这一技术既能拓宽服务对象,又能降低客户成本,还能让第三方获益,可谓一石三鸟。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广西防城港警方跨省抓获传销A级老… 关注:1500余单身女情断“杀猪盘” 动态:中央第八巡视组 追踪:刘忠林460万元赔偿金半年折… 影吧:爱断家务事的“老酒馆” 书吧:司法确认制度研究的突破 人物:坚定的领导者 谆谆的引路人 一线:百万年薪挖不走的青年网警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