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关注:章莹颖案遗憾落幕
发布时间:2019-09-06 14:37 | 来源:中国法制与新闻网


 
   文/本刊驻华盛顿记者  陈小方
 
   7月18日,美国联邦法官詹姆斯·沙迪德对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被绑架致死案作出宣判。被告布伦特·克里斯滕森被判终身监禁,不得假释。至此,历时两年多的章莹颖案落下帷幕,但受害人的遗体迄今仍未找到,留下了一大遗憾。
   各方对这一结果反应不一。此间一些业界人士认为,这一结果显示该案的正义得到了伸张,终身监禁未必轻于死刑。
   案发以来,章莹颖案一直备受各方广泛关注。它不仅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美国司法体制,特别是陪审团审判制度固有缺陷的争论,也又一次敲响了留学安全的警钟。
 
案审一波三折
   2017年6月9日。这是一个让章莹颖的亲人、朋友和国人焦虑不安的日子。刚来美国才两个月的她,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时年26岁的章莹颖来自福建南平,原是北京大学研究生。当年4月,她只身来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交流学习。这也是她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祖国,在境外生活。
   案发现场视频显示,在错过了校园巴士之后,章莹颖搭上了一位陌生人的车,自此渺无踪影。
   警方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克里斯滕森。现年30岁的克里斯滕森当时正在章莹颖所在的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最初的提讯中,克里斯滕森曾声称自己无法想起案发时他在哪里,可能是在家睡觉或玩电子游戏。随后,他又改口称自己当时在校园开车,遇到一位需要帮助的“亚洲女性”,并同意开车送她。但车开出不久后,这位“亚洲女性”便下车离开了。
   调查人员进而发现,克里斯滕森曾于当年4月访问过一个名为“绑架101”的网络论坛,并在案发同一天曾试图引诱另一名女子搭乘他的车。
   在这期间,克里斯滕森还前往观看为章莹颖举行的祈祷活动。
   6月30日,联邦调查局正式逮捕了克里斯滕森,并于7月在联邦法院对克里斯滕森提出绑架指控。10月,大陪审团又增加了两项新指控,并将原先的指控提高到绑架导致死亡。
   但案件的审理由于被告方的“拖延”等原因而被一再推迟。起初,辩方声称,当地媒体的报道和公众舆论会影响选择公正的陪审团,要求将审理地点由厄巴纳转至皮奥里亚。但检方认为,这一要求“为时尚早且并不充分”。双方为此争执不下,一拖数月。
   2018年8月,原主审法官布鲁斯因卷入和检方的邮件丑闻而被替换。当年底,负责厄巴纳和皮奥里亚区刑事案件的联邦法官沙迪德下令将案件移交至皮奥里亚法庭审理。他在解释这一决定时称,这并不是因为被告方的请求,而是根据美国法律对于法庭选择的规定做出的,皮奥里亚法庭于双方更为方便。
   案审被推延还在于该案被批准为一个死刑案。据报道,美国联邦法院一年死刑案不超过五十件,大部分被判死刑的案件最后也都是经过庭外和解结束。一旦变成了死刑案,检察官、联邦法官,以及被告律师就都会有充分的时间提出各种动议。
   美国著名华裔大律师莫虎称,对于死刑案,被告律师不只会针对第一审法院,还会提前把路铺好,同时准备面对中级上诉法庭和美国最高法院。因而,案审前的准备会相对长一些,这在美国也是正常现象。
   2019年6月12日,即在章莹颖失踪两年零三天时,案件的审理才最终正式启动。检方陈述了被告的犯罪事实,并称这是一起“蓄意谋杀”。联邦检察官尤金·米勒称,克里斯滕森花了长达6个月的时间策划了这起谋杀。他说:“这一直都是谋杀,而不是冲动行为。”
   在8天的审理中,双方共有35名证人先后出庭作证,其中包括克里斯藤森的前女友布里斯。她曾协助警方偷录了与克里斯滕森的9段对话。被告在一段录音中夸耀称,是他杀害了章莹颖,也没人再能找到她。
   根据布里斯的录音,克里斯滕森前往为章莹颖举行的守夜活动是为了“看看有多少人在这里”。他说,“他们是为我而来”,并将现场分发的小册子称作纪念品。克里斯滕森还说他要参加为章莹颖举行的音乐会,因为“那也是为我举行的”。
   在音乐会期间,布里斯一度暂停了录音,前往厕所给联邦调查局发了2封邮件,然后删除了它们。在布里斯回来后,克里斯滕森查看了她的手机,还打开记事本写了4行字,并删除了它们。布里斯说,她看到这4行字后感到震惊。克里斯滕森写的是:“是我。她是第13位。她离开了。永远。”
   布里斯说,在音乐会后回家的路上,克里斯滕森不停地说他杀害章莹颖的事,而且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快,眼睛睁得很大。布里斯说,他看上去“非常亢奋”。她说,当说到章莹颖会成为他的遗产时,他笑了一下。克里斯滕森说:“我早就想告诉别人这件事了。”
   在地铁到站后,克里斯滕森仍不断地讲述如何杀害章莹颖,并将自己和连环杀手泰德?邦迪相提并论。他说,章莹颖永远不会被找到,并称这是一个“事实”和“临床”。
   在庭审中,辩方首次承认被告“对章莹颖的死负责”,但直到结案前,辩方律师都没有改变无罪辩护的立场。辩方称, 2017年6月9日,克里斯滕森的心情很沮丧,并做出了不可想象的事情。辩方也多次对检方提供的证据或证人证言提出异议。
   6月24日,陪审团一致作出裁定,克里斯滕森绑架和谋杀章莹颖的罪名成立。
   7月8日,案件审理进入量刑阶段。检方主张对克里斯滕森判处死刑,强调了被告以一种令人发指的酷刑方式杀害章莹颖,且缺乏悔意,对章莹颖的家人造成了巨大伤害,特别是在没有找到她尸体的情况下,家人无法为她举行合适的葬礼。
   辩方则称克里斯滕森是一个聪明、有礼貌的孩子,正在努力应对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酗酒问题。被告父母也分别出庭呼吁免其儿子一死。在辩方反驳期间,检方曾公布证据显示,被告父亲曾称若儿子被证明无罪,他将让章莹颖父亲“感到羞耻”。
   7月17日,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开始讨论最终量刑。在为时两天的8个小时的讨论中,陪审团没有就死刑判决达成一致,并一度陷入僵局。据报道,一共有10名陪审员支持判死刑,另外2名陪审员认为被告有精神病,或者有其他问题,坚持判处无期徒刑。
 
各方反应不一
   备受关注的章莹颖案,在历经长达768天的调查、审判后,至此告一段落。对于案件的判决结果,各方反应和看法不一。
   沙迪德法官在判决中表示,这一无法形容的罪行对如此多的人造成了影响,其中受伤最深的莫过于章莹颖的家人。
   沙迪德法官说,章莹颖的家人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女儿的遗体现在在哪里,他们必须忍受这样的想法:莹颖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被一个陌生人残忍地夺去了生命。这个罪犯沉迷于自私的幻想直到今天,除了他自己以外,他不尊重任何人。
   沙迪德法官说:“陪审团对于判决未能达成一致决定。这意味着根据法律,我必须对你判处终生监禁,不得保释。陪审团向你显示的怜悯是他们人性的证明,而不是因为你的原因。”
   沙迪德法官说:“在整个庭审的过程中,当你的律师试图将你描绘成对自己所行感到抱歉的时候,所有人都清楚地认识到,你完全没有悔意。无论你有着怎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当你今天被带离这里,将在孤独、隔绝和冷酷的监狱中度过余生时,也许、只是也许,你可以拿起纸和笔,给章莹颖的父母写下‘对不起’。”
   据报道,克里斯滕森在听到判决后,看着他的家人,低头微笑,并和他的律师拥抱。
   宣判后,章莹颖家人的法律援助律师斯蒂文·贝克特和王志东表示,尽管定罪判决给了章莹颖家人些许安慰,但却没有能够使他们将她带回家,他们的痛苦仍将持续着。
   章莹颖父亲章荣高“不同意”判决结果,但表示“接受”。他在字字血泪的声明中对凶手发出绝望的呼吁:“如果你的灵魂中还残留有任何人性,请帮助结束我们的煎熬,让我们带莹颖回家。”
   声明说:“陪审团已经作出决定,庭审也已经结束,莹颖却仍然没有回家。我们的目标从来就是,也将一直是,带莹颖回家。除非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将不会得到平静,也不会放心。”
   声明说:“我们感谢本案的陪审团,以及在本案中致力于伸张正义的人们。他们严肃认真地对待职责,遵守法律,因为他们理解法律在本案中的意义。”
   声明说:“我们理解一位或几位陪审员不能做出对被告判处死刑的决定。尽管我们不同意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接受罪犯将在监狱里度过余生,这将在一定意义上弥补我们的创伤。我们希望他在监狱里面的每一天都感受到我们失去莹颖所感受到的痛苦。”
   声明说:“我们再次感谢检察官、警官和其他执法人员为莹颖讨回公道所付出的努力。我们感谢法庭人员在庭审中对我们的照顾。我们感谢伊利诺伊大学和伊州中部的中国社区,也感谢所有在美国、中国和世界各地支持我们渡过难关的人们。我们被所有人带来的善意和友谊感动着。”
   声明说:“现在,庭审已经结束,陪审团也作出了决定。我们要求被告无条件地告知我们莹颖的下落。如果你的灵魂中还残留有任何人性,请帮助结束我们的煎熬。请让我们带莹颖回家。”
   章莹颖母亲在听到判决后当场崩溃,几乎站立不稳,被人搀扶出法庭 。当章莹颖父亲发表声明时,章妈妈痛苦到泣不成声。
   章莹颖的男友侯霄霖则陈述了他对量刑结果的不满。他说:“这样的判决结果,似乎在告诉我,人们可以随意杀人,但不会被判死刑,而且最好在行凶时喝酒或嗑药。”他说,他个人对此无法同意。
联邦检察官尤金·米勒也泪流满面。他说,根据犯罪事实和证据,判处死刑才是合理的。
   在该案中担任修补陪审员的鲍勃表示,在过去十多天中,最让他难受的就是看到章莹颖的父母、弟弟、男友、同学好友们作证,“非常让人难过”。他说,投票结果确定后,有部分陪审员情绪激动落泪,他自己十分尊重陪审团的决定,也认为“被告死于狱中,不会再伤害任何人,算是满意的结果”。
   此间业界人士认为,终生监禁未必轻于死刑,案件的正义得到了伸张。美国华府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刑事辩护律师程绍铭认为,死刑不一定就是比“终身监禁不得假释”更好的结果。他说:“死刑判决后可以上诉,还可以翻案,整个过程很漫长,一直到执行死刑,前后可能要七八年的时间,在最终结果出来前,对家属也是一个很大的精神负担。”
   据报道,近几年来,美国有58%的死刑案,在经过上诉程序后被推翻,而改为重判。25%的死刑犯在等待上诉结果和死刑执行的过程中就已经在监狱中死亡。
   美国明尼苏达州泓发律师事务所律师周东发认为,伊利诺伊州2011年才取消死刑,陪审团里肯定还是有一部分人对死刑有看法,所以导致很容易认可辩方减轻罪行的说法。不过,他也认为,“被告已经得到应有的惩罚,已经被绳之以法,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他说,美国对死刑有两种解释,其中之一就是:死刑便宜了这个人,因为死了之后什么也没有了,所以宁愿让他终身受罪。
   周东发律师并称,目前的判决基本上是最终结果,不大可能开案重审。他说:“陪审团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死刑,一个是终身监禁,他们并没有违反司法规定的做法。”他进一步解释说,只有在陪审员存在不当行为,如受到外界的影响,包括看了报纸、听了新闻、受到家人的影响或者别人的唆使,或者有内部压力等,才有可能成为推翻判决的理由,其他的几无可能。
   美国死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尽管美国还有29个州准许死刑判决,但执行死刑的案件相当少。2019年以来,执行过死刑的州为5个,共10名死刑犯被处决;而2018年执行死刑的州为8个,被处决的死刑犯为25人。在联邦司法系统和美军系统共有62名待决的死刑犯,但自1988年恢复联邦死刑法令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总共才处决了3人。 
 
陪审团制度争议不断
   章莹颖案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关注和质疑。
   根据美国律师协会的历史解释,陪审团审判约始于英国国王亨利二世时,通常由12名“自由民和法律人”组成,对当时英国的土地争端进行裁决。美国律师协会称,英国早期的陪审团被认为是对被告的一种保护,以使之避免受到严酷刑法的处罚。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始于建国之初。起初,当英国殖民者来到美洲时,英国王室在美洲建立了没有陪审团的特别审判,这在美洲殖民者中引起了强烈不满。在《独立宣言》中,美国的缔造者们指责英国剥夺了他们应该从陪审团审判中获得的好处。
   美国律师协会称,美国的缔造者们显然认为,这种权利是重要的,因此将之写入了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第六修正案明确规定:在所有刑事指控中,被告应该有权接受由案发地的公正陪审团的快速和公开的审判,包括被告知指控的性质和原因、与原告证人对质、以强制程序取得对其有利的证人以及获得律师帮助为其辩护。
   根据有关资料,当前美国联邦审判厅共有两种不同的陪审团,一种是大陪审团,一种是庭审陪审团,也称为小陪审团。大陪审团根据美国司法部长、联邦检察官提供的证据,决定是否有“合理的理由”对嫌犯提出指控,并提出审判。大陪审团由16至23名陪审员组成,其工作不对外开放,被告及其律师无权出面陈述。而小陪审团则决定被告是否犯有被控罪名,由6至12名陪审员组成,其审理通常是公开的,但其决定是否有罪和量刑的讨论则不对外,被告有权出庭和作证,并传唤己方证人。庭审陪审团对于量刑的意见就是案件的判决结果。
   小陪审团也在事实上增加了美国法院的一种审判方式,即陪审团审判。根据有关资料,在陪审团审判中,由来自社区的人员组成的陪审团将负责核实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可靠性,决定被告是否犯罪,并进行量刑。陪审团审判的一个特点是陪审团无须向任何人解释其做出的决定。法官在案件处理中只负责法律问题和程序,如回答检方的反对意见或律师提出的动议等。
   章莹颖案体现了两种陪审团各自的作用,采取的是陪审团审判方式。
   在2017年10月,大陪审团对联邦检察官提供的证据和指控进行了审核,不仅将原先的指控提高到绑架导致死亡罪,还增加了两项新的控罪。
   今年6月11日,由12名陪审员组成的庭审陪审团正式成立。他们是从70名预选人员中根据一定的条件而选定的,包括7名男性和5名女性,另外还有4名男性和2名女性组成修补陪审团。在随后的案件审理中,该庭审陪审团裁定凶手罪名成立,并进行了量刑。
   虽然陪审团审判通常较为耗时,但相较于法官审判的“一人决定”而言,陪审团审判的“全体一致”则为选择方提供了“至少一人可能会认可自己”的胜算机会。换言之,无论是哪一种审判方式,其程序都是控辩双方力争“说服”法官或陪审团接受自己的证据和主张,但与说服法官一人相比,要说服全体陪审员则要难得多。正如在本案中一样,在12名陪审员中,尽管有10名支持判处死刑,但终因有两名不认可而只能作出终身监禁的判决。
   这也是陪审团制度常常引起争议的一个方面。此间业界人士指出,尽管陪审员通常被称为是“理性人”,比如在本案中排除坚决支持或反对死刑的“两极人员”等,但他们并不是生活在与所在社会隔离的真空里,也不能保证他们总是会遵守法律,甚至是可能根据情绪作出自己的决定。
   特别是,陪审团制度中的陪审团否决权,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陪审员根据自己的“良知”,挑战现有存在争议的法律,比如某个党派在议会占居优势时就某个有着广泛争议的问题通过的法律等。根据陪审团否决权,即便证据表明被告有罪,陪审团仍可以因不赞同诉讼所涉及的法律或对被告提出的指控,而作出无罪裁定。
   早在2013年,非营利组织“充分知情陪审团协会”就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司法广场和国家档案馆的地铁站内打出大型广告牌,宣扬陪审团的义务和权利。该组织的网站称,他们的宗旨是维护陪审团的知情权,让陪审员了解他们有权拒绝实施糟糕的法律。
   在当年的报道中,美国之音援引这些广告的设计者詹姆斯·巴伯的话称,美国司法体系充斥了众多不道德和不公正的法律,因此,由好的陪审员来废除这些糟糕的法律非常重要。“充分知情陪审团协会”的全美协调员克里斯汀·泰南称,陪审员不仅要判断案件的事实本身,也要判断法律的公正性以及在案件中的运用。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也有着种族歧视等不光彩的历史。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教授史蒂芬·索尔兹伯格说:“陪审团否决权是说,在检控方排除一切合理的怀疑证明了被告有罪的情况下,陪审团仍然宣判其无罪,原因是,他们不愿意看到被告被投入监狱或者背负刑事犯罪记录。”
   索尔兹伯格说,陪审团否决权既有值得骄傲的历史,也有不光彩的历史。他说,美国建国之前,英国殖民者因为波士顿倾茶事件起诉了一些人,但是陪审团却把这些人视为爱国者而拒判他们有罪。但是,南北战争时期,在实行奴隶制的南方各州,陪审团几乎由清一色的白人组成,即使白人因侵犯黑人犯了罪,陪审团也不愿意判其有罪。他说,这是美国历史上可悲的一页。
   索尔兹伯格指出,由于行使陪审团否决权的动机有好有坏,无辜者和有罪者都有可能被判无罪,因此这个权利很难控制。同时,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担任陪审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陪审团问题”。
   早在一个陪审团在被称为“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案中作出无罪裁决之前,美国联邦地区法官朱利叶斯·霍华德·迈纳就对陪审团对“有确凿犯罪证据的臭名昭著的罪犯”作出无罪裁决表示担忧。他在1946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辩护律师倾向于选择最不聪明的陪审员”。
   美国前美式橄榄球明星、演员辛普森被指控在1994年犯下两宗谋杀罪,受害人为其前妻妮克尔·布朗·辛普森及其好友罗纳德·高曼。该案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公众关注的刑事案件。在经历了创加州审判史纪录的长达9个月的审判后,陪审团仅在1995年10月2日用了4小时的商议,就作出了辛普森无罪的裁决。
   美国《商业内情》在2014年的一篇《为何陪审团不应决定法庭案件》的报道中也指出,陪审员知识的严重缺乏是“一个最为严重的普遍问题”,但这对刑事案中的辩护律师而言,则是“最合格的”陪审员。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广西防城港警方跨省抓获传销A级老… 关注:1500余单身女情断“杀猪盘” 动态:中央第八巡视组 追踪:刘忠林460万元赔偿金半年折… 影吧:爱断家务事的“老酒馆” 书吧:司法确认制度研究的突破 人物:坚定的领导者 谆谆的引路人 一线:百万年薪挖不走的青年网警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