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壮丽70年 黄埔江畔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9-07-20 16:52 | 来源:法制与新闻


    外滩钟声敲响中国海关百年传奇
    文本刊记者 余东明   本刊实习记者 张海燕? 
     “当,当——当……”每当正点,熟悉的东方红钟声就会准时飘荡在外滩的上空,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为上海的城市符号。
      同样成为城市符号的,还有这座钟楼,以及承载它的海关大楼。
      魏云寺,海关钟楼的第四任守钟人。他和之前的守钟人一起被老百姓称为东方的“卡西莫多”。他们和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一样默默无闻,却有着一颗善良、执着和认真的心。
     海关大楼建成于1927年,至今已近百年,而魏云寺今年刚好60岁,值守钟楼也已28年。用他的话讲,海关大楼见证了百年变迁,而他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迁。
     站在钟楼顶上,俯瞰浦江两岸,浦东早已不是当年的天地一线,浦西也早已高楼耸立,令海关大楼这幢原先的外滩第一高楼失去了高度上的优势。
     近日,在魏云寺的引领下,本刊记者走进这座大楼,探寻中国海关的百年变迁。
     聚宝风水
    海关大楼最迷人之处,莫过于登楼俯瞰浦江两岸。
    我们乘坐电梯来到大楼顶层,然后循着钟楼正中央垂直的螺旋楼梯攀步而上,兜兜转转令人有些眩晕,登上钟楼,眼前豁然开朗,初夏的阳光有些刺目,但四面八方涌来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钟楼四面均有钟面,28年前,魏云寺接任守钟人时,这里还是外滩的最高建筑,漫步浦西,随意抬头便可看到钟面上的时间。
     而如今,四周的建筑如同雨后春笋,争先恐后地往高处攀升,钟楼失去了高度上的优势。
     早年间,上海还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之说,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说法。如今遥望浦东,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座座地标性建筑直插云端,鳞次栉比,好不热闹。
      然而唯独不变的,是脚下浩荡的黄浦江,这条流淌千年的黄浦江在这里形成一个大弯,紧紧地包裹着对面的陆家嘴。
魏云寺卖了个关子,他问:“你知道海关大楼为什么建在这里?”
     记者答曰,外滩号称“万国建筑博览群”,百年前曾被英法租界占领,在这里建造大楼合情合理。
     魏云寺摇了摇头说:“海关大楼的选址并非外国人所为,而是我们中国人根据风水学而确定的。”
      其实上海设立海关年代久远,清朝时称为江海关,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四大海关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江海关在洋泾浜北岸设盘验所,标志着上海正式开埠,两年后,江海关在如今这块地方建造官邸,便是今天海关大楼的前身。
      “黄浦江在这里形成一个天然大弯,你看像不像聚宝盆?从风水学上来说,海关大楼所处的位置正是聚宝盆的盆底,寓意纳财聚福。”魏云寺说。
      江海关大楼建成后,其美轮美奂的造型与设计成为上海滩瞩目的中心,底楼八角形顶面的中心,是上海的城市原点,与钟楼顶上的旗杆连成一线。
     由吴淞口驶入黄浦江的外国轮船,在很远处就能看到海关大楼并听到了钟声,标志着正式进入中国国门,很快将进港靠泊办理船舶入境海关手续,装卸进出口货物。
      自古以来,海关税收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清政府,民国政府还是新中国,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象征。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海关税则》,丧失关税自主权,江海关便由洋人把控,并建立洋关制度,致使国家税收流失,海关成为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耻辱。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外国税务司把西方国家严谨科学的文官制度也一并引入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海关制度的雏形。
      钟楼易帜
     值得一提的是,海关大楼顶部的哥特式四面钟楼,与伦敦大本钟、莫斯科红场大钟并列为“世界三大钟”。
     1927年,江海关大楼建成,海关大钟也从伦敦运到上海。承载大钟的木箱被吊到72米高的海关大楼上时,外滩行人皆驻足观望,叹为观止。
     说起大钟的来历和建造钟楼的初衷,魏云寺目光炯炯。
     他说,从19世纪开始,中国海关便学习西方国家以天数计算船舶吨税的办法,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由于进出口船舶来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备时钟误差很大,经常引起争议,为了统一报时,便规定以海关钟楼敲点为准。
     如今,全国各地新建的海关大楼都纷纷效仿外滩海关大楼,也象征性地建造钟楼,但估计很多人并不清楚其中缘由。
      正当记者感叹于钟楼设计的巧妙时,突然,控制铜钟的发条摆动了起来,成百上千的齿轮随着绞盘的轧轧作响咔咔地转动起来,中间的大钟开始左右摇摆,响起了“当、当”的巨响,随后便是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可谓钟乐齐鸣,令人心神摇曳。
       “这是上午10时的整时报钟声。”魏云寺说,平常每小时一刻的时候,听到的是一节音乐,半点时为两节,三刻时为三节,整点时就是完整的曲子,老上海人只要听乐曲的长短,就知道是几点钟了。
       这其中还有一段插曲。由于大钟建造时,只设计了威斯敏斯特报刻乐曲的摆动指令,而在文革时期,一批“红卫兵小将”闯入海关大楼,扬言欲砸钟楼,一些头脑清醒的海关干部站出来保护,上海市政府决定进行“改装”,钟面的中心部分从4只圆圈玻璃图案变成了“金黄色的向日葵”,报刻乐曲换成《东方红》,铜钟便无法演奏,只能改为电子打点和奏乐。
     1986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威斯敏斯特乐曲》重新在外滩上空飘荡,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有华侨出于爱国之情,致信中央,希望停奏外国乐曲,大钟再次停止摆动。2003年,为增加城市律动,《东方红》乐曲继续打点奏乐。
     每星期,魏云寺都要给大钟齿轮加油,上紧发条、检查大钟运转,整点校对。每逢重要节点,他还会登上旗杆台,整理和更换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
      他说,外滩解放的第一面红旗,便是插在这里。
     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解放上海的帷幕也徐徐拉开。
     早在1949年3月31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江海关地下党以应变委员会名义,组织海关纠察队。5月24日改名为人民保安队,同日晚,人民保安队总部设立在海关大楼缉私课副税务司办公室内,总部领导先后在当晚和25日晨进驻大楼。
     翌日清晨4时30分,江海关大楼挂出了长30米巨幅标语“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大上海”,并在钟楼升起黄浦江畔第一面红旗。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
      从此,江海关彻底结束了屈辱的历史,由帝国主义把持的机构,变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1950年2月16日,按海关总署令,江海关正式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
      建国之初,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新中国可谓步履维艰。为突破封锁,1950年初,沪九铁路直运列车正式通车,出口货物报关后,车站凭海关副报单装运上车,车抵深圳时,经九龙海关查核后,即准运往香港。
      进口货物,准许从香港原车过轨,由铁路方面缮具货车装载清单带交上海海关。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海关大楼里签署的一张张海关报单带来中国经济崛起的希望。
     关徽来源
     钟楼上清风拂面,带来丝丝沁凉,缓解了初夏的闷热。而记者对面的魏云寺和其他海关工作人员,依旧穿戴整齐的海关制服,肩上金黄色的关徽,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发现记者在注视关徽,魏云寺说:“关徽和海关大楼还有一段故事,你在楼下天花板上看到的双蛇环绕铁杖标识,就是新中国海关关徽的起源。”
      刚走进海关大楼时,正门入口4根希腊多立克式柱,形成门廊,支撑起庞大的建筑,柱子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给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入口大厅藻井以8幅彩色马赛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图案为饰,甚为精美。天花板上绘制一个个精美图案,仔细看去是带翅膀的双蛇环绕铁杖,这也是国际海关通行标识。
      新中国成立后,海关总署还没有自己的关徽,1951年,海关总署面向全国征求关徽图案,并要求新中国海关关徽“含义须包括大门的钥匙已掌握在人民手中,同时体现出海关有三大任务—监管、征税和查私,图案应简单明了,不超过两种颜色”。
      原江海关职员、时任海关总署财务处处长陈铁保设计的图案在130多幅竞争作品中脱颖而出,被正式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徽。这幅作品对双蛇环绕铁杖的造型加以修改,翅膀上移,并增加一把国门钥匙。1953年10月1日,新中国海关关徽正式投入使用。
      原有的铁杖,遵循西方传统,选择商神手杖,代表国际贸易;而这把钥匙,象征中国海关依法实施进出境监督管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但也因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和一度停摆的铜钟一样,文革时期,关徽被批判为“封资修”“崇洋媚外”的典型,从那时起,停用了近20年。
魏云寺说,自己拿到的第一套海关制服,是中山装加软肩章,并没有这枚闪亮的关徽,肩章上是周恩来总理书写字体、红底金色长方形的“中国海关”证章。
      直到1985年,中国海关制服换装,关徽正式恢复使用。同时,海关帽徽在原关徽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帽徽上方为国徽,象征国家主权,下方为海关关徽,象征海关依法执行国家赋予的权力。国徽、关徽周围以橄榄叶环绕、象征国家和平安定。
      如今,在各级海关的办公场所、进出境口岸的海关监管场所、海关举行重要会议和活动的场所、海关院校等地方,均可以见到这枚金黄色的关徽。一把国门钥匙加上商神手杖,正如其设计之初含义一样,代表中国人民,镇守国门。
     人民来信
     走下钟楼,魏云寺带领记者来到大楼档案室,这里保存着许多珍贵史料,其中有三封泛黄的“人民来信”放置在极为显眼的位置,彰显与众不同的历史地位。
      第一封信写于1978年,这年是改变中国命运的重要拐点。那一年,冲破禁区、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安徽凤阳小岗村按满红手印的薄纸片……百废俱兴的中国即将迎来新的春天。
      就在那年1月的海关大楼内,上海海关9名年轻关员,联名写下一封“人民来信”,上书国务院。第一封信写于1978年1月,信中的急迫力透纸背,喊出了恢复海关征税和改革海关管理体制的呼声。当时,中国海关停征关税已有13年。
      信中写道:“我们认为,税收与利润是两个概念的事物。关税收入是中央的,外贸利润有中央和地方的,把税收当做利润,特别是用来抵补外贸出口的亏损,掩盖了亏损的真实性,不利于外贸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当年的信纸有些泛黄,但依然保存完好。如今部分写信人已经过世,这封信的意义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海关恢复征税首年,征税额高达31.8亿元,时至今日,这个数字早已上涨数百倍,占中央财政收入四分之一。
      顾振兴是当年写信的9名关员之一,2005年退休前任上海海关副关长。记者见到顾老时,他依然精神矍铄,提及三封信,他说:“尽管改革已成共识,但当时写下第一封信仍要承担不小的风险。”
     1977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关于税收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时任上海海关关长的张超同志看了这份文件后,立即找来当时办公室副主任杜圣余等人,一起研究进出口关税是不是包括在文件精神内。大家一致研究的结果是:“应该包括关税在内,对外贸货物征收关税是海关的天职,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正是这种使命和担当,使得国家荣辱超越个人利益,对改革的期盼成为时代主流。年轻关员们反复起草修订,最终定稿。
     1978年1月5日,这封信从黄浦江畔海关大楼寄出,半年后,这群热血澎湃的年轻人收到财政部信访室回复,告正在与外贸部联系处理中。为再次引起中央的重视,他们接连又写了两封,除要求恢复海关征税外,还对海关领导体制改革、改进税收制度,修订税则等提出一系列建议。
      前后三封信,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当时主管经济和财政的李先念副总理作出批示,肯定了上海海关同志的建议。随后,各项改革举措接踵出台,1980年1月1日,海关正式恢复关税征收,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改革海关管理体制的决定,成立海关总署,直属国务院领导。
从此,中国海关及其关税事业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乘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扬帆启航。
      恢复关税两年后,魏云寺来到了海关大楼工作,1991年,他成为第四任守钟人,长年累月看守大钟,魏云寺的作息时间也像时针分针逃不脱钟面一样固定下来,28年来仅有一次外出远行。最后他还给记者讲述了28年来这座大楼里发生的种种奇迹。
1990年,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在上海外高桥设立,“无纸通关”“海空运直通式”“分送集报”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先后推出;2003年,实行“5+2”工作制,在全国率先实现“365天,天天能通关”;2005年,全国第一个保税港区在上海封关运作,首推“提前申报、运抵验放”等多项创新通关模式;2010年,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上海海关提供24小时不间断通关服务,创下世博史上“零投诉”纪录;2014年,全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挂牌成立,先后推出“23+8”项海关监管服务创新制度,“先进区、后报关”“自行运输”“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改革成果广受好评;2016年,率先试点全国通关一体化……
      如今,奇迹仍在发生,因为海关人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华民族正迎来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百年海关大楼必将以更加抖擞的精神面貌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高鹏
最新文章
广西防城港警方跨省抓获传销A级老… 关注:1500余单身女情断“杀猪盘” 动态:中央第八巡视组 追踪:刘忠林460万元赔偿金半年折… 影吧:爱断家务事的“老酒馆” 书吧:司法确认制度研究的突破 人物:坚定的领导者 谆谆的引路人 一线:百万年薪挖不走的青年网警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