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晔)在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中,曾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划定了25%的底线。伴随土地、用工等成本逐年提升,上海要保住这一比例并不容易。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成为国内首个工业增加值破万亿元的城市。上海市经信委透露,寸土寸金的上海,不靠扩地与拓厂房,工业增加值“破万亿”背后,上海制造在“智能制造”上的持续投入功不可没,也牢牢守住了25%的关键指标。
据介绍,上海大量传统制造业正依托智能工厂实现原地升级。位于奉贤的老牌传感器企业兰宝科技,1998年成立至今,也曾遭遇瓶颈。痛定思痛,兰宝科技果断建设6条全自动和柔性生产线,大幅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单件产品平均工时缩短了23%。市经信委更派出智能制造专家为兰宝把脉,建议企业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出来,通过“事中干预”,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产品经过“纠偏”,最终依然能成为良品。公司副总经理谢勇透露,兰宝采纳了专家意见,经半年改造,目前产线良品率已从过去不足80%提升至99.5%。
同时,部分外迁工厂,因智能制造而主动回流。国内制冷压缩机行业龙头海立集团,因上海两大厂区没有空间再扩大产能,前些年开始将产能向外转移。但海立并未放弃上海工厂,而是聚焦高端产品研发,同时逐步建成4条智能产线。率先布局智能工厂的先见之明,在疫情发生后得到验证——因大量机器人上阵,厂房实现了少人化,海立的复工复产远比传统工厂来得从容。 海立也开始慢慢在上海恢复和投入更多产能,将高附加值产品放心地交给“机器工人”。
除了传统工厂活下来、“出走”工厂流回来,智能工厂还在创造新增量。据了解,近年来,上海部分产业电商开始入局制造业,且一出道就很智能。“电子元器件领域的京东”云汉芯城,在其松江基地实验工厂已研发出3条数字化SMT(表面贴装技术)生产线。国内大量电子产品制造商,需要找代工厂,将元器件贴装到PCB板(印制电路板)上,这一精密焊接过程必须在SMT生产线上完成。云汉芯城凭借自身对产业数据的深度洞察,研发SMT柔性产线,通过自动解析、自动排产、智能物料架亮灯等硬核技术加持,将原先大量SMT代工厂更换订单的换线时间,从动辄半天压缩到了15分钟,以此“掘金”我国电子产品SMT代工市场每年高达5000亿元的巨大蛋糕。
据悉,上海从2020年开始实施“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今年已是该方案的收官之年,将完成建设100家智能工厂、打造1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培育10家行业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搭建10个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目标。
数据表明,上海的智能工厂建设正在抢占制高点——上海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已达383台/万名工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近期,工信部等发布2021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上海有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20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覆盖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无论获评工厂数量还是场景数量均排名全国第一。(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