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关爱特殊群体,将低保边缘家庭等低收入人口学生、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特殊困难学生认定范围,精准识别29万余人予以重点资助
●严格中小学招生管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入学,禁止通过考试、面试、面谈等擅自附加任何条件招生
12月2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义务教育领域“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今年以来,山东教育系统从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着手,着力深化改革、提升质量,不断回应群众诉求,提升教育改革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介绍,今年省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出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健全完善课后托管工作机制,多渠道经费保障,补助参与教职工,引进第三方资源,课后服务成为“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目前,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了应开尽开、有需求的学生实现了应保尽保,惠及826万名中小学生,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充分挖掘自有师资、利用校外资源力量,供学生选择课程达到100门以上。
打通户籍、房产等居民数据信息接口,以县为主建设(升级)义务教育入学网上报名招生系统,实现义务教育招生“全网通办”。今秋招生,所有县(市、区)均实现群众为适龄子女报名入读义务教育学校“零跑腿”办理,超过70%的县(市、区)实现了报名“零证明”、资料“零提交”。争取在2022年秋季招生工作中,除特殊类型外,100%实现让家长凭一个身份证号码为子女办理报名、“零证明”入学。
关注关爱特殊群体,将低保边缘家庭等低收入人口学生、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特殊困难学生认定范围,精准识别29万余人予以重点资助。推动建成10所博爱学校,招收孤儿、困境家庭儿童等937名,予以集中食宿保障、个性化教育关爱。关注残疾儿童,省委编办等6部门出台特殊教育部(班)、特殊教育幼儿园、特殊教育学前部(班)3个设置指导标准,填补了山东省特教工作一大空白。
实施“强镇筑基”“强校扩优”两项行动,促进优质均衡。今年3月,山东省启动教育“强镇筑基”行动,以此辐射带动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高。遴选确定了65个省级试点乡镇,覆盖乡镇驻地中小学226所,省级财政安排9000万元予以专项扶持。启动以来,各级投入财政资金2.85亿元,乡镇驻地教育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山东省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获教育部支持的乡村教育振兴建设试点先行区。
“邹城市已推开太平镇、城前镇、郭里镇、大束镇等四大教育强镇工程,带动国家新生小城市、省级百强镇建设,优质城乡教育‘虹吸’效应作用凸显。”邹城市副市长吴婧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实施总投资19.8亿元的24处城乡教育工程,今年先期启动总投资16.9亿元的北城、西南等15处教育工程,目前5处已建成投用。
今年,省委编办等4部门还联合启动实施“强校扩优”行动,以优质学校为着力点,通过组建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区域间结对帮扶等,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青岛市共组建83个教育集团,辐射普通中小学271所;潍坊市城乡学校结对316个,覆盖被帮扶学校学生14万人、教师2.3万人;济南市市中区组建20个基础教育集团,学校覆盖率达到了100%,满足了群众就近“上好学”的教育诉求。
统筹推进落实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改革,面向16万义务教育家长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五项管理”成效达标率均在90%以上,认可学生学业减负成效的小学、初中家长比例分别达到97.87%、95.72%。
山东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保障入学机会均等公平。实施科学幼小衔接行动,小学实行“零起点”教学,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格中小学招生管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入学,禁止通过考试、面试、面谈等擅自附加任何条件招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审批地范围内招生,报名超过招生计划的,通过电脑随机派位录取招生;所有高中学校禁止跨市域招生,坚决遏制跨区域、掐尖招生乱象,消除家长的入学焦虑。(王原 孙君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