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中小学课后服务时间将调整
教师有望实行弹性上下班
“丰富课后服务供给,重点是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使课后服务成为校内教育教学的有效延伸,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增强学校课后服务对学生的吸引力。”昨天,“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全媒体直播访谈节目中,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说,本市将结合家长实际困难和需求,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时间进行优化调整。正在考虑通过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等方式,缓解校内教师压力。
课后服务引入体育单元
本市课后服务的内容不断优化。刘宇辉举例,在两小时课后活动中安排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开设艺术、科技等素质拓展类选修活动。今年还在课后服务时段特别增加了课业辅导、答疑的内容,学校遴选优秀教师参与,实现小学生每天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未来,更多升级计划将逐步落地。目前,本市坚持每个工作日提供课后服务到17时30分,和家长下班时间相结合。下一步,本市将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结合家长实际困难和需求,进一步优化调整。一些学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比如大兴区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在三个校区都开设了托管班,实现弹性放学,每天有老师看护学生至18时30分,解决了370余名学生放学无人接的困难。
刘宇辉总结,经过多年的探索,本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长自愿、社会协同、面向人人、公益惠民”的特色。本市实现了课后服务学校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服务群体全覆盖。
试点引入社会机构优质课程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校内外、课内外不设“围墙”。东城区结合“学区制”“学院制”改革,西城区结合“城宫计划”,开展课后服务;顺义区提供艺术、体育、科技、实践等特色课程,丰富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为进一步丰富供给,本市正在试点社会机构优质课程进校园。
以北京市课外活动计划为基础,各区、各校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机制,研制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引入家长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高校教师、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课后服务。例如朝阳区就通过“大师工作室”引入大师名家进校园。
在教师保障方面,本市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缓解校内教师压力。同时,刘宇辉表示,本市将强化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激励和保障,绩效工资向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倾斜。“我们也正在考虑通过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等方式,关心关爱教师。”
“家校社”共建多样化服务模式
刘宇辉说,在解决课后服务问题上,教育部门要主动担当,承担主要责任。但学校在满足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多元个性需求方面也有局限,不是万能的,要通过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来共同解决问题。“我们呼吁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为丰富孩子放学后的学习生活,做好课后服务共同努力。”
市政协委员、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建议:“教师可以到自己所在的社区,以社区托管点的形式,在自己家门口参与课后托管服务,拓展‘家校社’共建的多样化课后服务模式。”
“要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用,统筹课内外两个时段,统筹校内外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教学安排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构建学校育人生态,增加校内服务供给,提高学校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得会、学得好、学得够。”刘宇辉说,今年,针对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还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也欢迎社会、家长监督。同时,着力优化教学方法,让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成为常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记者 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