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0月11日电(记者 叶婧)10日,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吴先军等有关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在国家耐盐 粳稻育种创新基地(东营),对耐盐粳稻新品系进行了实收测产。其中,“鲁盐稻13”“鲁盐稻34”“鲁盐稻68”和“鲁盐稻69”等四个品系亩产量均在450公斤以上。
据了解,这一批耐盐粳稻新品系是由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在其承担的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等项目中培育的。这四个品系于2020年5月6日播种,6月10日人工插秧,6月20日开始浇灌3‰至5‰的微咸水,浇灌30天后用5‰盐水灌溉至成熟。
吴先军说,根据相关规定操作后的实收测产结果显示,“鲁盐稻13”实收1.29亩,亩产 472.73公斤;“鲁盐稻34”实收1.36亩,亩产471.87公斤;“鲁盐稻68”实收0.94亩,亩产 460.32公斤;“鲁盐稻69”实收0.92亩,亩产498.17公斤。
此外,山东省水稻研究所还在水稻耐盐性精准鉴定体系建立,种质资源收集、创制和创新利用,水稻耐盐机理研究,耐盐水稻品种培育,淋水循环利用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谢先芝告诉记者,他们对国内外收集的栽培稻、地方品种、野生稻及突变体库等10万份水稻材料进行了耐盐性筛选,对筛选到的耐盐水稻材料进行了理化诱变和(或)分子定向改良,创制了粳稻育种可用的高耐盐(7‰)水稻种质资源48份。
“除了此次实收测产的四个耐盐粳稻新品系外,我们还选育了高世代耐盐粳稻稳定品系230余个,其适应性、抗性和功能性各不相同,能够满足国内外不同盐碱地区域、不同需求的耐盐粳稻产业市场。”谢先芝说。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梁正伟认为,这四个品系可直接利用微咸水灌溉,为最大限度节约淡水资源,改良利用盐碱地、增加盐碱地产出提供支撑,有助于端牢“中国饭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