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基建按下“快进键”,如何更好发挥新基建的创新引领作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当避免哪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和相关专家。
打好“地基”,新基建才能更好释放创新红利
在抗击新冠肺炎初期,不到10天,旷视科技就开发出了一套人工智能测温系统,能够高效地对人群进行体温检测;依图医疗快速响应,短短4天内就完成了胸部CT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研发,还研发了面向公众的人工智能助手“小依医生”,来帮助鉴别疑似病例和轻重症情况……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
“自主研发的底层算法框架是我们的利器。”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说,从数年前开始,旷视科技就决定从基础做起,搭建自己的底层框架。不久前,旷视科技还宣布开源底层框架平台,让开发者共享技术成果,助力人工智能产业落地。
“数字经济时代,建设好数字基础设施,新模式、新业态会自然而然产生,所以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座’是否牢固非常重要。”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说。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表示,当前我国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基础研究与标准设立方面,有一些走在了应用的前面,但在底层开源框架、人工智能芯片等方面,与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工业互联网虽然发展迅猛,但仍处于跟随者地位,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仍未掌握。
“要推动新基建长期持续发展,需加快补齐关键技术短板,夯实技术创新升级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陆峰说,“否则,新基建受制于人的风险就会长期存在,作为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来说隐患很大。”
“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普及,带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服务器作为行业数据和信息流动的‘心脏’,支撑着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物联网各种应用场景。”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对此深有感触,“高端服务器一直是计算机产业的制高点,过去核心技术被少数几家国外厂商掌握,这对我国信息社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是极大挑战。”
“应以新基建为抓手,利用信息技术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新机遇,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优势。”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认为。
回顾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从1G到5G,正是靠编码技术、基带芯片、核心元器件等方面的基础性突破,我国在这一领域逐渐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转变。近些年,我国云计算快速发展,数据中心性能不断优化,这得益于国内领头企业坚持自主研发,在云操作系统、数据库、物联网平台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多位专家建议,在推进新基建的过程中,科研机构、行业龙头应加强合作,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抓紧补齐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短板,搭建自主创新生态,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有针对性地推进前沿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建议,网络信息安全是新基建的基础,要构建面向数字化业务的新一代网络安全框架,保障新基建顺利推进。
“只有筑牢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打好创新‘地基’,新基建才能行稳致远,更好释放出创新红利。”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
既要“建”好,又要“用”好,让新基建真正带动产业链发展
多位专家表示,想让新基建释放更大动能,要在“建”上下功夫,但更关键的是“用”好,推动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落地。要促进新基建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带动产业链发展。
作为山东省滕州市机床产业首批“上云”的企业,山东海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行阔最初的感受就是“难”。“困难太多了。机床产业生产环节复杂、工序繁多。引入工业互联网的云平台,意味着要把原有的生产流程都推翻,实现设备的融合、设备与人的融合、人与数据采集的融合等。”
“我们跟浪潮合作,对原有产业链进行改造,用上了针对机床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能机床云平台。”丁行阔说,机床联网后,各个环节衔接更紧密、效率更高。生产车间原来需要40多个工人,现在9个人就够了。“上云”之后,海特年产值近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一倍。
陆峰建议充分利用数字新基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提升传统产业服务延伸、产业协同、智能运行等能力。他说:“新基建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而是从生产方式、产品设计到运营等各个环节的流程再造。新基建要有与产业发展特征相匹配的服务能力,针对不同产业挖掘特定服务需求,是推动新基建和传统产业融合的关键。”
在浙江嘉兴,虚拟电网调度员“帕奇”的“上岗”,把调度员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幅提升了配电网的调控运行效率。国网嘉兴供电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传统的电力行业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后,电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企业经营效率也大幅提升。
新基建要发挥更大作用,离不开不断扩展的应用场景带动。万劲波建议,新基建应“建”“用”结合,落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新要求,从规划建设、产业技术支撑、应用场景建设、财税金融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精准施策,共同打通从“不能用”到“可以用”再到“用得好”之间的“堵点”,补上“断点”,带动产业链固链、补链、强链。
着眼长远,稳步推进,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
新基建按下“快进键”,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新基建热潮下更应着眼长远,不宜仅局限于热点领域,而忽视其他基础性、战略性领域。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新带旧的原则,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
“新基建的建设过程中,应避免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适度超前部署,稳步推进,防止一哄而上,要统筹考虑区域和行业布局。”陆峰说。
更好释放新基建的潜能,政府和企业应当各自发挥什么作用,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潘教峰认为,对于公益性强、投资回报低、周期长的新基建领域,应以政府为主体发挥作用,统筹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对于有良好投资回报的新基建领域,如5G、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为主体发挥作用,政府主要提供合理的制度和治理方案。同时要由市场来引导新基建发展方向,保护社会投资获得合理回报。
陆峰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利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智能工业等发展契机,积极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提供试验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引导社会加大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应用。
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胡玮表示,新基建是一个技术迭代升级较快、商业模式创新活跃、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这些特征决定了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不同。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财政投资,也需要充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政府应从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和支持,给予社会资本更多投资信心。
“在政府引导下,有能力的科技企业不应只停留在点状的应用,需要向下搭建好技术基础层,往上做好应用解决方案,让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和其他技术相融合,打造有利于产业化的生态环境。”依图医疗研发负责人方骢说。
郭凯天认为,在推动新基建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肩负建设施工与技术赋能的双重使命。腾讯近年来加大对5G研究、大数据、区块链等各项服务的建设与应用,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已有实践,与三一重工、富士康、中国商飞等多家制造业龙头企业在云计算基础上进行了合作共建。
“新基建在政府引导下,发挥互联网科技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积极性,鼓励其积极参与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与技术创新,将更有利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郭凯天说。(本报记者 冯 华 喻思南 谷业凯)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5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