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70年,砺剑铸盾卫中华
发布时间:2019-11-07 11:02 | 来源:中国国防报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核试验场爆炸成功,打破了少数国家的核垄断。这是观众在成就展上参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模型。 陈晔华摄

6月17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面世,中国超算上榜数量蝉联第一。这是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李 响摄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耀眼成绩背后,有一支优秀的运载火箭研发团队。这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装车间,科研人员正在对尾裙。

制图:扈 硕

 70年风雨征程,70年砥砺奋进。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开幕至今吸引大批观众前往参观。据统计,截至11月1日,成就展累计接待观众突破100万人次。

令人瞩目的是,此次展览评选出150个“新中国第一”。其中,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首飞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艘自主研制的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第一艘国产航母出坞下水……那些难忘的“第一”标定了70年国防科技发展的坚实足迹。

展览是一部浓缩的时间简史。让我们从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模型中,探寻这些辉煌成就背后的故事,解读它们所承载的强国强军使命。

那些彪炳史册的大国重器

步入展厅,跟随时光穿梭至1956年。抬首可见,上方悬挂一架国产歼-5型歼击机模型。这是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它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

1956年7月,在东北某机场,一架银白色的喷气式歼击机腾空而起。在飞机机身前部,印着几个鲜红的大字——“中0101”。这个代号的意思是,新中国生产的喷气式歼击机的第一批第一架。

1956年10月1日的国庆阅兵式上,新生产的第一批4架歼-5型歼击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过。正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的毛泽东主席,指着飞机对外国朋友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也是在这一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

从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首飞成功,到第一个导弹训练试验基地成立;从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第一次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到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中国特色国防科工体系。特别是“两弹一星”试验成功,打破了霸权主义核讹诈、核垄断,极大提高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进入新时代,国防科技数个“第一”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迈出坚实步伐。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母出坞下水、“天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相继登顶超算之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我们为每一次重大创新突破而欢欣鼓舞,同时也期待未来越来越多的“大国重器”名留史册。

那些勇攀高峰的自主创新

纵览70年发展成就,两张照片展现出一个文明古国向科技创新大国跃升的决心和步伐: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开幕,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2016年5月,科技界最高规格的三大会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同步召开,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70年来,科技“集结号”每一次吹响,都释放出强大动能。

国防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有力捍卫了我国国家安全、奠定了我国重要国际地位。进入新世纪,神舟飞天、“北斗”导航等重大国防科研成就的取得,不仅带动了我国科技快速发展,而且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第14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纵览70年发展成就,我们发现,“自主研制”“自行设计”的关键词贯穿全过程。每一次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自主创新的动力推动。从第一架歼击机、第一颗原子弹,到“神威·太湖之光”夺得世界超算冠军,我国的国防科研成就已经从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逐步向全球科技领域的“第一”迈进,“第一”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那些灿若星河的闪光名字

此次展览通过图片和模型的形式,展出诸多国防科技创新成就,吸引大批参观群众驻足。国家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每十年设立的一面“英模人物墙”,则将观众的视线从形形色色的“大国重器”,转向这些成就背后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两弹一星”元勋、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书写了时代的精神底色。不仅是他们,还有更多科技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在航天城进行了“两弹结合”试验。“阵地七勇士”立下了“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铮铮誓言,圆满完成指挥操作任务。直到40年后,他们才渐为人知。

正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说的那样:“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人生足矣。”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土壤更加丰沃,一系列高精尖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和竞争的机制不断完善。

今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从习主席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此次颁发最高科学技术奖,不仅将奖金提高至800万元,同时首次设计制作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

事实证明,“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人才,才能让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跑出自己的“加速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破解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实现“强起来”的飞跃。



责任编辑:桑妮
最新文章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第81集团军某旅引导官兵在重温历史… 空军聚焦能打胜仗培养飞行人才 锻… 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 重庆市巴南区人武部检查注重实效 … 纸短情长稳“后方”:坚强“军嫂”… 记陆军第80集团军某旅侦察营营长李… 许平平:追求不“平”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