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某航修厂外场抢修分队出发前往部队伴随保障。杭星 摄
凌晨2点,空军某部训练基地,灯光闪烁,战机轰鸣,一架刚刚结束夜训的战机稳稳着陆。空军某航修厂外场保障员徐惠庆携带自制的快速拆装工具跟随机务官兵登上战机检修。“急兵之所急,解兵之所难。”这些年,只要官兵有需求,徐惠庆都会全程服务保障。
一次,空军某部组织飞行训练,徐惠庆伴随保障。飞行训练中,他发现战机某些部位会出现裂痕。仓促间,他只能更换配件,影响到了部队正常训练计划,徐惠庆为此苦恼不已。为了提高维修效率,徐惠庆决定研发一款快速拆装工具。那段时间,每天保障任务结束后,他都在办公室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日常经验,在实践中反复试验。
3个月后,快速拆装工具成功诞生。使用自制的工具,徐惠庆更换配件的速度明显加快,检修效率大幅提升。问题解决了,徐惠庆心里的石头却还没落地。看着手里自制的新工具,他不免感慨:“这种新工具是将眼前问题解决了,但并没有在空军装备修理系统推广开来,其他保障人员再遇到类似问题,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解决。如果能有一套统一规范的外场快速修理工作包,供大家使用就好了。”
就在今年8月,空军装备修理系统召开了精准服务部队检讨反思会。会上,空军装备部工厂管理局制定了一项改进措施:“各厂要积极与部队联合加快外场故障快速修理技术研发,升级配装相关设备、器材、工具及工艺,形成外场快速修理工作包。”尽管这项措施还在推进中,但徐惠庆相信,不久的将来,外场快速修理工作包的问世,将大幅度提升外场保障人员的维修效率,之前他所遇到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这次检讨反思会还明确提出,要把“姓军为战”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并在工厂工作区、生活区和修理现场增强“军味”。对于这一举措,徐惠庆同样也是深感认同。在外场保障工作30多年,徐惠庆认为官兵作为装备的使用者、实践者,在装备使用与维护中最有发言权。维修人员只有心里装着部队,真心为官兵服务,官兵才能认可你,才能把你当兄弟一样对待。前不久,徐惠庆保障的部队赴高原驻训,领导考虑他年龄偏大,最初没打算让他伴随保障。徐惠庆第一时间找到领导提出申请:“部队需要我,我的身体能行。”领导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徐惠庆虽然不着戎装,但早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老兵”。本月底,徐惠庆将正式退休。退休前的这些日子,他最想做的是,将自己一生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官兵。他说:“只要部队需要,一声令下,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都会义无反顾响应号召。若有战,召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