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强近影。陈辉 摄
深秋时节,大漠戈壁某演训场硝烟弥漫,呼啸而出的炮弹刺破夜空。突然,阵地上一门火炮出现故障,击发后炮弹仍留存在火炮内!
“炮位人员迅速撤出阵地!”疏散人员后,第83集团军某旅装备抢修组组长、一级军士长赵法强立即带人抵达炮位。
击发后的底火随时可能自动发火,将炮弹从炮膛内射出,此时排除故障相当于站在火药桶上。按照操作规程,在等待几分钟后,赵法强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开始排查故障。
“底火有击发痕迹,击针无折断且突出量也符合技术要求……”凭借多年积累的维修经验,赵法强很快发现故障原因:底火旋量过深造成击针打击底火深度不够。在一名战友配合开闩后,他用满是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取出药筒,拿起扳手将底火旋转180度。装填、复瞄、击发,一场突发险情被顺利排除。
火炮哪里出了故障,用手一摸就能准确判断,这是赵法强从事火炮维修21年练就的“绝活”。凭借这双手,上千次火炮故障被成功排除。他也因此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
过硬的技能并非与生俱来。刚从士官学校毕业那会儿,赵法强在一次安装火炮反后坐装置时,不慎把自己的手挤入卡槽里,手指瞬间鲜血直流。但这并没有影响他钻研的劲头。当天晚上,他忍着疼痛到学习室加班,边回想维修技法,边写维修心得。那段时间,战友们经常看到手指缠着纱布的他,在修理工间熟悉火炮各结构部件。
火炮射击通常安排在夜晚进行,判断故障大多靠“触觉”。为了培养自己对火炮每个零部件的手感,赵法强经常熄灯后提着工具箱蹲在火炮旁,一次又一次反复练习检修技能。
凭借这股韧劲儿,赵法强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仿佛“铁砂掌”一般。但他对火炮零部件的手感越发灵敏,维修起来更是精准迅速。
一次,上级组织专业技术尖子比武。当得知比武采用的全是新装备,赵法强心里有些忐忑,因为新装备参数、性能以及容易出现的故障他还没有完全掌握。“越是困难越要往前冲!”深感本领恐慌的赵法强并没有放弃,受领任务后,他一头扎进修理工间。将新装备零部件拆了装、装了拆,对远程火箭炮发射器、瞄准装置、发射点火控制等装置的性能结构反复研究背记……经过充分准备,他最终在比武中斩获第一,排除故障时间更是比第二名快了一大截。
赵法强常说,平时最喜欢听的就是火炮“怒吼”的声音,临近最高服役期限的他对岗位倍加珍惜。军旅生涯中,他先后完成的技术革新项目有30余项,其中8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谈到未来打算,他微微一笑:“我得赶紧把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梳理出来,原原本本地传给年轻同志,争取带出更多优秀维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