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第74个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世界,战争的根源并未根除,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我们必须牢记国家被侵略、民族被凌辱、尊严被践踏、发展进程被打断的惨痛历史,必须加快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国家和平发展营造有利战略态势,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坚强力量支撑。
一部日本近代史,就是一部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史。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以军事立国、极力向外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直到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日本侵略者的足迹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几乎与世界上主要的大国都交过手。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频率如此之高、范围如此之广、对象如此之众,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战争土壤的根植性
日本统治者推动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公元391年,日本通过武装入侵一度确立了对百济、新罗等朝鲜半岛南部国家的宗主权。从8世纪开始,武士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社会重要的军事力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武力作为权力基础和维持统治手段的武家政治,这更强化了日本统治者的战争欲望。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并抛出了所谓的“丰臣三策”,提出征讨朝鲜,进占中国、印度,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虽然三次尝试都以惨败告终,但其思想被日本历任统治者所继承。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统治者把军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整个国民生活从属于军事及对外侵略战争;同时在全面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日本统治者汲取列强们“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从思想与国策上为其好战找到了现实样本。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成为其穷兵黩武、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之源。甚至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仍然企图否认二战侵略历史、突破战后体制、重新扩军备战。
战争体制的举国性
为适应侵略战争需要,日本统治者利用家国同构、忠孝尊皇的民族传统对本国人民进行洗脑,统筹政治、经济、外交与战争等诸多领域的事务,形成举国对外的战略指挥体制和政策制度保证。从明治政府成立到1877年,日本确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在军事和外交上,天皇是日本陆海军统帅,决定陆海军编制及常备兵数量,拥有宣布战争与缔结和平等诸条约的权力。为确保天皇统揽一切军政大权,日本还在组织制度上作了具体安排,例如平时军政军令相对分开,战时成立大本营统一指挥所有军队和军事行动,实行全民皆兵的战备方针及相应的征兵动员制度,改革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体制。特别是大本营制度,由天皇集中统一指挥一切军事事务,强力的指挥体制和严谨的军事编制,形成了能适应近代战争需要的军事系统。在日本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中,这种军国主义战争体制为日本占据战争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把日本带进了万劫不复的战争深渊。
战争决策的冒险性
一次次战争冒险的成功,给日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使其胆量越来越大,更加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野心,使之更加信奉以攻为守、武力征服世界的战略。例如《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将日本经济向前推进了数十年,赔款中的90%用来发展军工业,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建立起大机器生产的工业体系,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兴起。1914年至1918年,日本攫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日本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上升为世界五大海军强国之一,得以在整个太平洋地区与美国抗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疯狂攫取我国东三省丰富的资源,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日本在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上不断收获着“战争红利”,促使日本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加速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也刺激着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更加狂热。日本“以战养战”国策的巨大冒险性,将其推上了穷兵黩武的不归路。
战争准备的狡黠性
日本为发动侵略战争,长期确定某一假想敌,据此进行深入细致的情报搜集,以及体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全面准备。一旦时机成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战略战术和作战计划,进行充分的临战准备和训练。发动战争,日本让情报先行。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前12年,即1882年,日本就将中国列为头号假想敌和侵略目标,开始扩张军备,组织实施对中国的战略侦察。日军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情报侦察。日本间谍游历中国沿海各省,提出了《攻取中国以何处为难何处为易》报告,对中国的“山川险要,土俗人情,无不详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以美国为假想敌,制定了多份战争计划。其中,为袭击美军珍珠港基地,日本曾先后派出二百多名间谍潜入瓦胡岛收集各种情报,对檀香山及预定偷袭航线的水文、地形特点进行详细勘察。近些年来,日本不断突破和平宪法限制,暗暗加强了军事力量,又走向再武装。
战争推销的欺骗性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无不伴随对内对外的蒙蔽欺骗。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时,为掩盖侵略目的,日本宣战诏书中称是为了“维护东洋全局之和平”。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军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和称霸亚太地区,提出所谓“生命线论”。九一八事变后成立伪“满洲国”政府,以“日满一体”“同心同德”“皇族共和”为立国宗旨,声称要建设“王道乐土”,以此麻痹人民。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政府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特作“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日本制造傀儡的伪“满洲国”后,更是大言不惭地提出实行“日、满、华共存共荣”。在中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抛出的“合作”“提携”“互助”三原则诱使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日本在沦陷区建立了一套殖民化的教育体制,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日本侵略者利用对内外的欺骗,企图达到美化侵略实质,坚持殖民统治的目的。
战争结盟的攀附性
明治维新后,日本外交从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日本外交秉持实用主义,推行“与列强协调外交”,追随依附欧美等强国,形成了与强者为伍、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纵观日本外交实践,每一次结盟,日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它所认为的世界第一强国。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尝到了“与强者为伍”的好处,1902年英、日两国正式签署条约,结成同盟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欧洲取得的“成功”,使法国投降、英国疲于应付,欧洲绝大多数国家成了德国的“附庸”,日本又不失时机地与德国结盟,与苏联签署《日苏中立条约》,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日本又投入美国的怀抱,一步步与之建立起同盟关系。虽然此时日本国力并不强大,但它在英美的羽翼下,打着“脱亚入欧”的旗号,利用列强争夺远东的矛盾和其所占地缘优势,充当英美帝国主义者的“远东哨兵”而从中渔利。日本从实用主义出发,依靠攀附强大的列强国家,从而为攫取自身利益占据有利地位。
战争发起的偷袭性
尽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大多是经过长期密谋和精心准备后实施的,但在具体的开战时机选择上,则多为不宣而战,发动突然袭击甚至是偷袭。由此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惯用的手段——进攻在前,宣战在后。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集中大量兵力兵器实施首次突击和突然袭击是永恒的制胜因素,甚至把“奇袭”列为九大作战原则之一。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突然袭击旅顺口俄太平洋第一分舰队;侵华战争中,日本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对当地驻军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以航母机动编队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主要基地珍珠港,同时分兵多路对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属地大举进攻,开战后才向美国宣战。日本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发动有预谋、有准备的突然袭击,是国际法所禁止的。但尝到甜头的日本,对此全然不顾,相反却把发动突然袭击作为开战传统。不宣而战、突然袭击,帮助日本实现了以小博大、以弱衅强的战略目的,但同时也形成并强化了日本极富投机性、冒险性的战争性格,致使日本往往赢得了战役胜利,却输掉了整个战争。
战争手段的残暴性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野蛮性为世所罕见。日本对被侵略国家军民极度野蛮残忍,实行法西斯式的烧杀抢“三光政策”,在占领地以“军事镇压、警察管制、经济管理、文化统治”多种手段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给被侵略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日军攻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仅从户部就掠走300万两白银;侵华战争中,日军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掠夺和摧残,犯下了大量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日军在占领地开展杀人比赛,制造了多个无人区,仅南京大屠杀就造成了30万人死亡。日本侵占东南亚各国之后,以“勤劳奉仕”的名义,强征劳工。为建泰缅铁路,有10万亚洲劳工、1.6万名盟军战俘死于非命。日本在东南亚还制造了多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45年,美军发动马尼拉作战,日军实施疯狂大屠杀,一个月内约10万名菲律宾平民丧生。日军的行为野蛮透顶,令人发指,英美的报刊也都谴责“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
战争掠夺的空前性
通过对外武力扩张和战争掠夺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是日本进入近代社会的显著特征。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获得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台湾,并从中国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日本当时年财政收入的7倍,为日本近代工业、教育发展等掘到了第一桶金,军力也得到倍增。通过日俄战争,迫使俄承认其独占朝鲜半岛,并与俄瓜分中国东北,取得南库页岛。通过参加一战,日本取得了德国在中国的利益。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在全面侵华战争中采取“以战养战”方针,在中国土地上大肆掳掠各种资源和劳动力,1931年至1945年,日本掠夺的资源、榨取的劳动和蓄意破坏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当时超过2000亿美元。日本通过抢占银行、票号,掠取现金,印制、强迫使用军用票,伪造法币,在占领区开设日伪银行等手段大量掠夺中国的金融资源。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又疯狂掠夺东南亚各国资源,对东南亚的石油、矿产及农业资源采取了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原本盛产粮食的东南亚国家出现大饥荒。日本的掠夺不仅给当时被侵略国带来巨大灾难,而且长期影响其战后恢复和发展。(傅婉娟 魏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