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部战区空军某旅雷达站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没有注明具体寄件人,只在备注上写着江苏籍老兵。
官兵好奇地打开快递,发现里面有一封信和一根半米长的尼龙绳。
“是谁寄来的信?为什么千里迢迢寄来一根尼龙绳?”
信的内容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惑。原来,寄件人叫鱼胜林,江苏张家港人。1960年8月,年仅18岁的鱼胜林从家乡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雷达兵。1962年,中央军委命令组建康西瓦独立雷达营,鱼胜林是该营四站的一员。
1962年10月的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我边防部队向据守在某山头的敌军发起猛烈攻击,攻下山头。那附近有一个敌军空投场,是敌军的后勤补给处。收复山头后,天文点前指电话通知四站,可以去拉取物资,补充生活所需。
接到通知后,鱼胜林随连队前往空投场。把物资装车准备离开时,当时的带队干部把空投场遗落的降落伞伞绳给每人分了一根。当时这种材质的绳子民间还没有,大家都把它当作胜利的纪念。
1969年,鱼胜林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这根伞绳他一直带在身边。为了避免这件有特殊意义的“战利品”丢失,他把伞绳做成钥匙链,系在自己的裤子上,绳不离身,身不离绳。
在信中,鱼胜林动情地写道:“带着它,我的心永远在部队,永远在那片雪域高原。每当看到这根伞绳,我就会想起那些艰苦奋斗的往事,想起那些可亲可爱的战友。可我的年龄也大了,终究有离去的一天,我不可能永远带着它。我想把它交给老部队,让年轻的战士们知道这段故事,永远不能忘了我们的过去。”
这位老兵的来信引起了官兵热议:年逾古稀的他身上到底还有怎样的故事?循着信件注明的地址,笔者专程来到张家港市,看望这位老战友,向他收集更多当年在风雪昆仑的故事。
简朴的衣装,挺拔的身躯,衣服下摆紧扎在裤子里,脱下军装的半个世纪里,鱼胜林一直保持着军人严谨的作风。
他告诉笔者:“当年,茫茫雪域高原上氧气稀薄,荒无人烟,饭做不熟,水烧不开。上山后,官兵普遍感到气喘头痛,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的鼻血止不住。但大家清楚,必须要克服这些困难。因为从当兵第一天起,我们就已经把性命交给了党和国家。”
“当时,吃饭问题一直让我们头疼。蒸的馒头黏糊糊,煮的米饭夹生,但为了在海拔5700多米的生命禁区站住脚、扎住根,大家吃了吐,吐过之后再吃。因为我们必须活下去!”
“最怕的就是下雨。因为一下雨,红柳枝和着泥搭的房子就会塌了……”
说到这里,鱼胜林的眼角已经湿润。为了记录那段峥嵘岁月,凭着回忆,他撰写了近2万字的回忆录,还专门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寻找当年战友,搜集更多的资料。
就在我们前去拜访的当天,鱼胜林约了老战友钱志高见面。两人之前一起执行过任务,退伍后便再未见面。得知当年的老战友和老部队的人要来,钱志高一家人非常开心,像过年一样叫来了家里的亲戚,按照农村习俗烧了满满一桌饭菜。
钱志高年岁已高,很多往事都记不清楚,但看到鱼胜林的那一刻,他颤颤巍巍紧紧握住鱼胜林的手,激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这次相见,是两个并肩作战的战友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难以磨灭的革命情谊,此刻都在他们紧握的枯瘦的手中。
临走时,钱志高在家人搀扶下,伫立在门口,向远去的汽车不住地挥手,久久驻足。
回到连队后,连队决定把从鱼胜林那里收集到的老照片、回忆录等资料,以及那串特殊的钥匙链陈列在连史馆。这是一段记忆,更是一种传承。1964年9月,天文点雷达四站被空军授予“昆仑山上好四站”荣誉称号。之后,一代代官兵在“昆仑山上好四站”精神的感召下,在南疆边防一线默默坚守,他们用忠诚书写青春,矢志当好祖国雪域“千里眼”,续写老一辈雷达兵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