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站在变革的潮头,瞄准强敌,立足最困难的情况,从难从严练兵备战,是提高能打胜仗本领的根本出路,也是以备止战的根本途径。
强化对手思维,把握其利益敏感点,瞄准强敌备战。军事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其激烈的对抗性。打什么仗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同什么对手打仗的问题。夯实军事斗争准备,关键在于透彻地研究作战对手。能战胜最强敌,就不怕次强敌,更不怕弱敌。在我军训练史上,战略目标明晰、作战对手明确的时候,往往也是军事训练成果突飞猛进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初,叫响部队的“蓝军司令”引发研究外军热潮,战术技术训练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90年代科技大练兵中“新三打三防”的提出,也是基于作战对手可能发生的变化。事实证明,备战没有对手就会失去目标,没有针对性就容易做无用功。研究战争制胜规律,不能不研究对手。学会像敌人一样思考战争,准确把握其战略利益的敏感点,“师其意,而不泥其迹;注其神,而不摹其表”,才能未雨绸缪地搞好战备并在作战中保持主动。实践中,既要研究强敌现有的军事理论、武器装备、指挥方式、战术战法,又要洞察其转型发展后的技术装备、组织结构、指挥与战法等。既要防备对手的今天,又要看到对手的明天,坚持动态研究,尤其要保持头脑清醒,警惕对手的战略误导,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不在敌擅长的领域与其作短兵相接之争。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积极筹谋有效反制的多手准备。
多设危局困局,从实战出发,瞄准最困难的情况备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争更是如此。缺乏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条件的支撑,强行为之可能走向反面。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更容易招致失败。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傲气十足,认为中国不敢出兵,叫嚣“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结果被打得措手不及,非常狼狈;海湾战争前,美军做了充分准备,预留了46000张医疗床位,最乐观的伤亡估计也在3000人左右,结果仅以146人阵亡、467人受伤的代价轻易取胜。毛主席说过,“我们历来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也不打只有准备但无把握之仗”。每战都要进行严肃认真的分析研究,拟定出深思熟虑的计划,计划应立足最危险最复杂的情况,预测敌人可能采取的一切手段,综合分析来自太空、空中、海上、水下、地面的各种威胁,把困难想尽,并预留后手。突出极端恶劣天候条件下装备操作训练,积极开展最远距离射击、最复杂障碍驾驶、最激烈战术对抗等高强度高难度训练,勇于在极限值上探寻战斗力增长点。突出“指技合一”的指挥员训练、“一专多能”的战斗骨干训练、“用修双精”的装备操作人员训练,扎实打牢部队技战融合基础。
前瞻未来,创造条件,瞄准智能化战争备战。俄罗斯军事理论家斯里普琴科说:“军人的主要任务从来就是对未来战争进行全面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所准备的往往是过去了的战争。”20多年前的海湾战争揭开了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序幕,而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战争形态逐渐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信息“触角”跨数量级增长并延伸至战场各个角落,正在形成泛在化、智能化的战场环境;无人机、战斗机器人、无人潜航器等智能化装备正在从“配角”跃居战争“食物链”的高端;分布式协同任务规划体系铰链各个军事子系统与武器装备,成为体系自主对抗的“中枢神经”和“外脑”,人机协同作战和智能机器自主作战正在成为现实。美军认为,其人工智能在战役级作战上已具优势,希望尽快进入战略作战和体制结构,进一步扩大优势。俄军于2015年底,整建制投入战斗机器人集群入叙参加反恐作战,取得不俗战果,向我们展示了智能化战争的新模式。战争形态转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迈向智能是必然选择。练兵备战应着眼争夺未来军事竞争的战略主动,下先手棋、打主动仗。着力提高官兵必备的文化素质、科技知识、作战技能,增强联合意识、联合素养,积极构建能够自组织、自适应、自同步、“人在回路”、“物在感知”的复杂性网络信息体系,加快发展人机合作决策、有人/无人作战编组、网络赋能等方面的智能化技术,努力形成与智能化战争同频共振的训练指导,力争做下一场战争的主导者。(张 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