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强调,要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发挥国防科技转化运用最大效益。国防科技民用转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因涉及国防利益,科技成果转为民用首先要跨过“专利解密”这道关口。对国防专利进行保密十分必要,但如果解密不及时,就容易造成国防专利束之高阁。据报道,近期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集中解密国防专利3000余件。这一重要举措,是推进科技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务实之举,有助于激活国防领域的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国防科技成果民用转化步伐,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周期性、总量性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供需结构性严重失衡,低端供给、无效供给过多,中高端供给、有效供给不足,正可谓“有需求的地方,缺少供给;有供给的地方,缺少需求”。过去我们常讲“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今天我们是出口1亿吨粗钢,换回1000万吨特种钢。就国防科技领域而言,近年来尽管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不少关键装备、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面上看是优质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实质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受阻,根子在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导致要素潜力难以发挥。一方面,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每年支付大量的专利使用费花高价从国外引进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机制改革滞后,致使一些国防专利长期“沉睡”在保密柜中,加之受制度建设不完善、信息交流不顺畅等因素的影响,国防专利技术绝大多数仅用于国防系统,转化为民用比较少。因此,推进国防专利解密制度改革,激活“沉睡”的国防专利,加速把国防领域的优质创新要素引入民用创新领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任务。以此次国防专利解密为突破口,激活国防部门长期积淀形成的优质创新资源,将那些民用前景好、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国防专利技术向民用领域推广转化,必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培育和催生新产品、新产业和新供给,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就是要拆除军用和民用两大体系之间的壁垒和藩篱,促进信息有效共享、要素顺畅流动、技术双向转化,形成军转民、民促军的良性技术进步机制,实现军民优势互补、互动共生、融合发展。推动国防专利解密,无论是对促进信息共享,还是对促进技术双向转化,都是必需的基础性、先决性条件。
国防专利解密,有助于促进军民之间的信息分享。国防专利具有保密性的特质,从申请、受理、审查到转让和实施的全过程都有严格规定,这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非常必要。但是,国防专利只保密不解密,或解密迟滞,实际上都是一种资源的耗散。解密国防专利,破除信息分享交流的局限,有助于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展科研工作,节省时间、精力、物力。
国防专利解密,有助于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国防专利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知识,只有通过推广应用才能发挥其价值。推动军事技术的民用转化,既能够发挥军事科技对高新民用技术的孵化带动作用,又能使军事技术在转化运用中开拓技术创新新境界,进而以新的创新技术反哺军事技术研究和武器装备建设。
以色列是一个人口仅800万的小国,却能迅速崛起为全球创新的“大国”,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其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以色列国防军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尖端科技、培育精英人才,这些高端创新要素进入民用经济领域,转化为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比如,以色列军工企业拉斐尔公司将导弹制造技术与医疗技术相结合,研发出一种可吞咽式微型胶囊,实现人体内部照相扫描。该公司将专利转让给医疗器械生产商Given Imaging,随后生产出PillCam胶囊内镜。病人服下胶囊后,就可在人体肠胃系统内部蠕动并实时拍摄照片,这项技术与传统胃肠镜检查的优势是无痛、无创、安全和便捷。这展现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在推动技术进步中的广阔空间。
今天,我们要担负起科技兴军的历史重任,大幅提升我军新质战斗力,必须通过国防专利解密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打通军转民、民参军的通道和经脉,形成军民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用优质的创新资源服务军事力量体系建设。
大国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历史上的强国,无不在经济优势与军事优势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确保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经济竞争力和军队战斗力。有效实现“转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世界科技、经济的中心从欧洲转到美国以来,美国一直占据全球创新创业的高地,引领高技术及新产业发展逾70年之久。从大国创新发展的角度看,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时间确保其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稳步提升,原因在于它在发展道路上的一些关键节点上,作出了一系列恰当的创新制度安排。
二战结束之前,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在思考如何推动战时科学研究成果向经济社会领域的转移。1944年11月,美国科学家布什在给美国总统的报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中提出,公开一部分在当时仍属机密的国防科技成果,这一建议被美国政府采纳。随后一系列战时科技成果陆续公开,并快速向民用领域转移,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的成长,由此把美国带入了战后30多年的黄金增长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制造业逐渐被日本、欧洲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所赶上,“美国制造”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是什么原因造成“美国制造”的竞争力下降?美国人研究后发现,其专利所有权政策,即联邦政府资助项目的成果所有权归联邦政府,制约了技术成果向企业的迅速转化。当美国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时,遂从基础制度安排着手,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专利成果转化的法律,从国家制度的层面强力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1980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著名的《拜杜法案》规定,大学、非营利机构和小企业在联邦政府经费资助下获得成果的所有权归其自己,并可以向产业界转让,政府不再直接享有发明专利的回报,而是通过专利产业化后持续增加的税收获益。这种“放活水、养大鱼”的机制创新,极大刺激了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加速了美国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步伐。
中美国情不同,但美国在迈向创新大国进程中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还是给人以深刻启示。军民融合是大国创新的引擎,而有效的制度安排是这个引擎的点火器。应以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抓手,加快制定完善的国防专利定密解密规定,推动国防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军民技术双向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增加有助于强化信息共享、开放竞争、双向转化、激励创新的政策制度供给,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以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姜鲁鸣 王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