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特稿:马里“维和天使”一家三代的节日遥念
新华社记者彭卓 闫洁
西非马里,维和女军医周姝无数次想象与家人相聚那一天:搀住病愈的母亲,亲亲两岁的女儿。再过79天,她即将结束任期回国。
81、80、79……中国沈阳,每过一天,周姝的母亲、59岁的万立华都会在心中的日历上悄悄画一个叉。
“一定要平安回去见家人”
赤道以北,撒哈拉沙漠南缘,马里一度被视为“上帝遗忘的角落”。贫瘠、疟疾、炙烤、战火、爆炸……3月,这里干燥酷热,沙尘暴说来就来。中国第四批赴马里维和医疗队放射科医生周姝,已经在这片土地战斗了286天。
忙完病人,不管多累,周姝都要举着手机,在医疗队营区四处寻找微弱的信号,接收从沈阳传来的小视频。看到妈妈怀里牙牙学语的两岁女儿,周姝眼圈红了。
“出发时女儿15个月大,现在只会叫爸爸,估计真把我忘了……”周姝停下手中的活,眼光移向窗外。
夜晚静谧。每天从医疗区返回宿舍,周姝要加班整理门诊和住院数据。桌上是一只“爆表”的温度计,指针指向50摄氏度开外。
临睡前,周姝揭开床上的蓝色单子,细细查找。“这儿每个月流行的虫子都不一样,个头特大。沙尘暴也厉害,出门前床上得盖上点儿。”
这个“80后”女兵是医疗队的热心肠。遇到难题,联合国官员会通过外事组第一时间向她讨教。“认真,细心,效率高,没心事,每天乐呵呵”,联合国官员这样形容周姝。
周姝其实有心事。妈妈那张癌症病情诊断书总在脑海闪现。出发前,妈妈刚做完直肠癌切除手术,随后是艰苦的化疗和恢复。
“公婆在外地,丈夫也是军医,只能妈妈给我带孩子,怕她太受累。妈妈却说:‘你是军人,当然要去。’当时我就哭了,觉得自己很不孝……”周姝仰起脸,轻轻地吸气。
工作的时候顾不上想事。周姝和医疗队的收治范围是马里东战区内来自36个国家的6200多名维和人员以及当地民众。
自去年以来,由70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维和医疗队接诊患者3300余人,组织急重症抢救105人次。在医疗队防控下,当地的疟疾发病率仅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中国维和医疗队和指挥官双双获得联合国为任务区维和部队设置的最高荣誉“联马团司令嘉奖”。
然而,维护和平的背后是死亡。周姝和同事抵达加奥第五天,当地发生震惊世界的“5·31”恐怖袭击,中国维和部队一人牺牲、多人受伤。
“紧急救治,忙了一夜,离开急救室,才意识到死亡那么近,战争真残酷,”周姝自问自答,“为啥来这里?这是军人的本分。”
周姝有个“战地梦”。从高中时追电视剧《红十字方队》,到当兵服役,再到34岁惜别女儿母亲、远赴马里,这个梦想兜兜转转十几年,终于成真。
“等孩子长大,她不记得妈妈少陪她一年,但会知道妈妈为了和平,居然那么厉害,”周姝给自己鼓气,“好好干,一定要和姐妹们平安回去,见到家人!”
“下雨下冰雹也要去接她”
“自己的闺女啊,舍不得她受苦,可这是她的工作,”搂紧怀里刚满两岁的外孙女暖暖,万立华飞快地擦了擦眼角。
女儿为了和平远赴万里,同为军医的女婿也被连台手术、急诊、查房拴在医院,顾不上家。万立华和老伴周立平向报名维和任务的女儿保证,一定照顾好外孙女。
然而,就在周姝出发前一个月,万立华被确诊患上直肠癌,必须马上手术。听到病情,周姝哭了。
“闺女你去吧,妈没事,”万立华说。“当战地军医,是周姝从小的梦想。我不能让她后悔。”
然而,去年5月31日加奥发生恐怖袭击时,万立华意识到,女儿和她的队友们真的跟死亡相伴!周姝她们刚抵达加奥一个星期,乘坐同一架飞机的维和部队军人申亮亮在袭击中不幸牺牲。
乱世重演,岁月摧锋。这些肃杀的乱景,历史的伤痛,化作一条条国际新闻传回国内时,变成母亲不敢言说的深忧。
不仅如此,周姝到马里不久,从小疼爱她的姥爷病重过世。万立华悲伤过度,突发神经性耳聋,一直没有恢复。从此,对万立华来说,转身后的世界,一片寂静。女儿周姝发来的视频只能“看个热闹”,听不见声音。
即便如此,这种“热闹”也不能经常看到。马里互联网覆盖差,维和营地信号不佳。今年春节,周姝录制的10秒钟拜年视频,尝试了80多次才发出去。
“过完年到现在我都没捞着看视频,没见到她一眼。”
无论多少个午夜梦断惊醒、长吁垂泪,天明时万立华要换上笑脸,全力照料暖暖。
“太远了,也太想了!那是自己的闺女,在那么个地方,能不担心么?”她反复念叨,“女儿放心,有妈在,一切都好”。
在那片黄沙蔽日、硝烟弥漫的战场,维和部队头戴蓝色头盔,被视为“联合国和平蓝”。周姝这些医疗人员作为“蓝盔天使”,让自由、和平的向往驻留。
沈阳渐有春意,暖暖光着小脚丫,指着墙上妈妈的照片,咿咿呀呀。
“想她妈妈了,”万立华看着小外孙女,眼圈红了。
离女儿回家还有79天。“她回来那天,不管下雨、下冰雹,我也要去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