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人民网北京7月30日电 从今年7月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与SKP RENDEZ-VOUS联合策划推出茅盾文学奖作家沙龙,陆续邀请获奖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7月25日,沙龙第三期邀请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的作者毕飞宇,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毕飞宇文集系列责编赵萍,分享他们对茅盾文学奖的感受和对毕飞宇作品《推拿》的解读。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初登文坛,在近三十年的创作中,毕飞宇不以高产著称,但他的每一部作品从创作伊始,就被赋予了坚实的质地,折射出毕飞宇文字的一个独特品质,那就是他始终如一地对于知识分子立场的坚持和维护。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2015年推出《毕飞宇文集》九卷本,收录了毕飞宇1991年至2013年创作发表的绝大部分小说,力求展现毕飞宇30多年来的小说创作的全貌。
《推拿》首次出版于2008年9月,201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谈到茅盾文学奖,毕飞宇说他在写《推拿》的时候从来没想过得奖这回事。因为在他看来“推拿这个题材很边缘,没有历史感和宏大的天问,它无非就是写了那个被所有人忽略、几乎已经不存在的生活,在黑暗的建筑底下有一个巨大的黑暗,我和命运拔河,我把这个黑暗尽可能拉到阳光底下,然后我得到了茅盾文学奖。”
同时,毕飞宇说《推拿》一书能荣获茅奖,某种程度上也是茅盾文学奖向那些看上去不可能得奖的小说敞开了他们本该宽广的胸怀。它不再只关注宏大的历史题材、史诗模式,这个胸怀现在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包容。他笑说《推拿》能获茅奖最大的秘诀是“当你做事情的时候,内心干净是多么重要。”
毕飞宇的文字始终关注人,关注人和他所处的社会的紧张关系,关注人的疼痛,关注这个社会的病痛,这个几乎可以说从五四以来的一个经典命题,毕飞宇在他的创作中,给予了新时期的承担和回应。评论家张莉也在此次对谈中肯定了毕飞宇创作的这一特点。她认为毕飞宇在写《推拿》的时候并不是为了盲人而写盲人,而是写到了人类普遍性的主题,“比如说人和人之间的爱情,人和人之间的尊重,人和人之间的日常的尊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小说最微妙或者最动人的地方,他写了一个颠倒的风景。你以为你无所不能,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你是受限的。”
毕飞宇风趣幽默,机智诙谐,谈起小说来更是妙语连珠,作为编辑的赵萍敏锐地抓到了毕飞宇这一特征,于是在她的提议下,邀请张莉于2013年到南京和毕飞宇用两天的时间做了一场对谈,并形成了对谈集《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出版。人文社于今年再版了此书,并更改书名为《小说生活》,装帧上更加轻巧、活泼。在这本书里毕飞宇与张莉谈到了对许多文学名家、作品的看法,但更重要的是,毕飞宇非常真诚地披露了他作为一名小说家所经历的成长之路,他在创作中所遭遇的犹疑、困惑、折磨、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毕飞宇说“这个书名好,既本分,也开阔。”正如张莉所说:“这个小说里面潜藏有一个乡下少年如何成长为优秀小说家的秘密,因为毕飞宇老师写他的创作经验和小说经验以及阅读经验的时候,其实是完全毫无保留的、完全敞开自我的方式。”
某种意义上,2016年出版的《小说课》一书,正是毕飞宇对《小说生活》中这些文学问题的延伸、扩展与探讨。在这本书里,毕飞宇从创作者的角度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中外短篇小说中的体格与筋骨,极具启发性,广受读者好评,畅销十五余万册,读者、市场有口皆碑。谈及此书所取得的成绩,毕飞宇谦虚地说道:“我没有贪大,只是一个写小说的人踏踏实实的把他该说的话说好。我避免了我的虚荣,收获了我的诚实。我避免了一本糟糕的书,收获了一本不完美但是特别像我的书。”
对自我定位的清晰、明确,对小说艺术干净、本分的追求,正是毕飞宇创作可以一直保持较高水准的原点所在,也是他赢得广泛而经久的尊重和热爱的内因。他的作品值得大家经久捧读。
据悉,1981年3月20日,茅盾文学奖委员会成立,每四年推举一次。截至目前,茅盾文学奖已经评了九届,共推选出43部优秀长篇小说。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有18部,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1998年起出版“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收入该社出版的获奖作品。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编辑出版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这也成为读者心目中“茅奖”获奖作品的权威版本。2017年和2019年,又推出新版精装版和平装版,以满足读者阅读、收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