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12日讯“皇城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沙龙讲座11日在“文化东城”会客厅开讲。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韩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遗产四所所长阎照分别从历史、保护和规划三个角度,与前来打卡的市民,共同开启了一次皇城根遗址前世今生的周末文化探寻之旅。
此次沙龙是“文化东城”会客厅第一次加入网络直播,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广东城文化。市民通过公众号预约报名参加现场活动,更多人通过网络直播感受北京悠久的历史,了解保护背后的故事和未来的前景。讲座结束后,现场听众与专家老师们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讨,共同为更好地宣传老城保护和文化传承提出了宝贵建议。
皇城根遗址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城墙遗址,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就是皇城的四个大门。民国时期,皇城城墙和城门逐渐被拆除,皇城淹没于历史之中,老北京常说的“皇城根儿”已难觅踪迹。2000年王府井大街二期改造时,发现了明代东皇城墙遗迹,这段明代古城墙像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皇城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市决定在遗址上建设公园,2001年皇城根遗址公园动工并于同年建成。皇城根遗址公园毗邻世界遗产大运河和故宫博物院,与南锣鼓巷、王府井、隆福寺商圈相接,是在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思路下,综合解决民生、研究历史、保护文物、展示文化等为一体的实践。公园北起平安大街,南至长安街,是北京城区内建的第一个带状公园。随着2017年起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全面推进,皇城根遗址作为中轴连续的空间序列组成部分,兼具历史遗存、多元文化载体、城市景观、公共空间等多重功能。
2021年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在皇城根遗址公园内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民国建筑中成立。研究院致力于建设中华文化展示重要窗口,通过挖掘古都文化丰厚内涵,提炼表达古都文化核心,构建面向国际的文化传播格局,这一宗旨与传承老北京历史文脉,再现北京历史文化带的目标不谋而合,选址于此,正是“文化东城”会客厅作为文化交流和建设的平台,不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区域特色文化、推动城市繁荣发展,满足市民交往需求的有益探索。
沙龙上,三位专家生动讲述了皇城根遗址的前世今生。
据韩扬介绍,考古发现的元大都皇城遗存很少,基本都是文献记载。永乐17年年底,明皇城开工。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的位置就属于皇城的东墙。皇城东墙在明代宣德时,也就是1432年,因为城墙外人们生活喧嚣的声音打扰到大内,所以向东移动。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宫室、宫墙,皇城墙基本沿袭下来。清末民国直到建国初,皇城和城门大部分逐渐废毁,或拆作他用。后来皇城根就成了地名。地名随着时代的演进也变化了。后来我们重视了城市建筑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整个旧城区、整个皇城都纳入整体保护范围之内。
孔繁峙指出,人们对皇城的价值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对皇城的废弃,到逐渐认识到皇城的价值对它实施保护,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从建国初到1981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皇城的改造和利用阶段。皇城内除了皇宫御苑以外,很多建筑都用于办公。二、80年代国家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首次明确了皇城的文化性质,也确定了皇城的保护地位,可以说皇城就成了北京名城的核心建筑,而且这个核心其它城市没有,只有都城保留最完整的才会是名城,现在南墙基本上完整存在。第三阶段,申报世界遗产,将皇城作为中轴线和故宫周边的历史环境,列入遗产保护的范围。
孔繁峙说,我们对皇城的认识过程,展示出皇城三个不同阶段所存在的价值。建国初期,皇城就是一个使用价值,居住和办公。1982年以后,具有了名城价值,这是一个核心建筑,也体现出名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从中轴线申遗以后,作为周边的历史环境,皇城具有了文化遗产的价值。
阎照介绍了景山片区的控规和在城市街区更新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他指出,皇城的文化是非常突出的,在明清时主要作为皇家禁区以及服务皇室的功能区域,以及后勤供给的主要街区。到了近代,包括中法大学、北大红楼等体现了红色文化和基因。在未来的规划中,一直到2035年,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定位是古皇城、新文化、美好生活。也就是既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又要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与功能保障。
专家们表示,“文化东城”会客厅对深入挖掘展示历史文化资源,助力老城整体保护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东城区通过持续打造“文化东城”会客厅IP,加速“崇文争先”,坚持“以文化城”,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营造名城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老城不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