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晋、唐以来贵族和士大夫聚居的福州三坊七巷街区,至今保存明清古民居200余座;
闽江北岸的上下杭街区,如今成为延续闽商文化的城市名片,文保单位和登记文物点近百处,八成以上是福州古厝;
地处闽江三江口的梁厝街区,定位“最美古村落”,古厝成群、花田漫野,还原耕读文化历史原貌;
……
遍览跨越古今的福州文化地标,一栋栋古厝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幅幅灵动的山水画,成为最清雅、最优美、最鲜明的意象。
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地福州,一处处古厝绽放着夺目芳华,勾勒出千年闽都的人文肌理,也赓续着这座古城的文脉精髓。
福州方言里的“古厝”,狭义指古老的房屋,广义泛指老建筑。白墙黛瓦、曲线山墙、飞檐翘角,是福州古厝特色独显的形式与美感,也是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砖瓦木石之中,见证着岁月流变,流淌着城市记忆,寄托着浓浓乡愁。
“相比认识古厝,更重要的是认识古厝积淀的文化。”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山说,近代以来,福州古厝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觉民等灿若繁星的风流人物,涌动着诗书传家、耕读继世的家国情怀。
近年来,福州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推进古厝保护、修缮、利用,使福州古厝焕发活力、显露生机,更好延续闽都文脉。
从高处俯瞰三坊七巷街区,鳞次栉比的古厝连接起千百条马鞍形曲线,连绵起伏的屋脊如浪涛汹涌、奔腾向前。
“2008年三坊七巷全面启动修复搬迁,累计已投入约50亿元。”福州古厝保护开发集团董事长严涛说,保护修复遵循“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和“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组织实施。
在三坊七巷文儒坊,明朝兵部尚书张经故居正在修缮。“我们的目标是复原到400多年前的风貌。”福州古厝集团工作人员朱镇说,除了对破损、腐烂较为严重以及后期搭建部分进行拆除外,房屋原有的四梁八柱、榫卯、雕花等结构将最大程度保留,“一朵复杂一点的雕花,可能需要工匠花费大半个月时间雕琢”。
严涛介绍,福州古厝集团已累计修复三坊七巷、上下杭、梁厝等历史文化街区内古厝300余处,修复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
福州市名城委主任杨勇说,以筹备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福州市开展新一轮古厝“大普查”,全市域174个镇(街)已初步完成核查,将修缮古厝171处,培育古厝活化利用精品工程54处。
修缮保护,是古厝抵御时间剥蚀的良方。挖掘文化底蕴、推进活化利用,才能使古厝真正“活”起来。
三坊七巷衣锦坊的孙翼谋故居,因水榭戏台而闻名,曾经的“私人宅邸”如今走入寻常百姓生活,闽剧、福州评话、伬艺等地方戏剧在这里常态化演出;
上下杭的罗氏绸缎庄是一栋“四进”古厝,现被改造为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厚重精深的非遗文化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绵绵文脉传续,悠悠遗韵流芳;
漫步福州各历史文化街区,叶氏故居被活化为福建省非遗博览苑,芙蓉园化身沈绍安漆艺博物馆,黄培松故居化身福州市美术馆……
“人们珍视有形的古厝,实际上是在保护城市无形的文脉。”林山认为,“在福州,一座古厝承载着一个家族的人文记忆,一坊一巷的众多古厝则蕴含着一个区域厚重的历史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说,守护古厝与每个福州人都息息相关。”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古厝保护与活化中。有不少企业注入资金修缮、运营古厝,“00后”将古建筑制作成文创产品,悠扬婉转的闽剧和十番伬唱重新在街巷唱响,福州古厝成了网红打卡地……
“古厝曾经是小众的,现在是大众的。”林山说。
记者:王成、吴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