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尝试融合不同类型的艺术,又始终坚持以杂技为基础。这样的尝试有其意义,也符合艺术规律
3月5日,大型当代杂技剧《化·蝶》在广州大剧院上演。这是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继《西游记》(“文华奖”获奖作品)、《笑傲江湖》后全新打造的又一大型杂技剧,由京、沪、穗三地的顶尖艺术家共同参与制作,由“肩上芭蕾”创始人吴正丹与魏葆华领衔主演。
从总体来看,《化·蝶》做到了用新形式来重塑经典,从而让经典焕发新的光彩。《化·蝶》主要讲的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它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对于这样一个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经典故事,如何让观众在和它相遇时,感受到不一样的魅力,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化·蝶》做到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采取的表现形式是非常新的,表现形式和要表现的内容又是契合的。
《化·蝶》以杂技为基础,融入了戏曲、默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杂技是一种具有高难度的表演艺术,而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追求自由恋爱,本身就是非常有难度的,是充满风险的。他们有一种尝试反抗封建礼教压迫,追求爱情自由的精神,用杂技这一艺术形式为主、其它艺术形式为辅的方式来表现这种精神,是非常合适的。另外,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诸如足尖空竹、集体扇舞、梅花桩、蹬伞等表演,也是根据情节和主旨的需要来安排的。表演中所用到的道具,则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改良,使之带有审美的功能。《化·蝶》对肩上芭蕾的运用,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烘托出“生死相随,皆缘和你永远徘徊缠绵”以及“旷世蝶恋,只为在你肩头片刻停留”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化·蝶》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不但做到了用现代手法呈现古典美,还用现代手法再造了古典美。《化·蝶》的团队,既领会了中国古典文化、古典艺术的精神,领会了梁祝这一古典爱情故事的精神,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它最终呈现的音乐之美、画面之美,还有演员的表演之美,等等,都蕴含着古典精神。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的创造,如诗如画,梦幻、空灵,让人想起歌德所说的,最好的艺术给我们的是对“一种更高真实的幻觉”。
传统的杂技表演,主要是演员通过自己的身体技巧来完成一系列的高难度动作。在这种高难度的表演中,我们虽然能看到表演者不断超越自身的精神,可是它的主要看点,还是在于技巧的展现。它打动观众的点,是相对单一的,会有一种程式化的局限,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用杂技剧的方式,则可以在不变当中始终有新的变化,从而给观众带来陌生化的审美感受。
《化·蝶》尝试融合不同类型的艺术,又始终坚持以杂技为基础。这样的尝试既有意义,也符合艺术规律。当前文艺领域主要的创新方式,就在于不同领域的互相借鉴,还有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借鉴和融合。优秀的文艺作品,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就此而言,《化·蝶》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不同领域的文艺工作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