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古长城建筑遗迹,古庙中的彩绘泥塑造像……近日,陕西省毛乌素沙漠中的明代长城营堡——清平堡遗址引发社会关注。6月1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平堡遗址考古队领队于春雷在接受人民网独家专访时表示,该遗址为罕有的陕北地区保存面貌最好的明代长城营堡,除了本身的军事防御作用,显应宫等遗址的发现对于丰富长城历史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出土石碑记载详实 泥塑雕像保存完好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毛乌素沙漠范围内,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300米,共有三门,是明延绥地区三十六营堡之一。目前,在该遗址内已发现大批建筑遗迹。
清平堡遗址显应宫出土的石碑碑首。受访者供图
南侧院落规模较大,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25米,有保存完好的院墙、房屋、砖铺地面等。根据院落内出土的一块石碑记载,该院落为清平堡内名为“显应宫”的城隍庙。“目前我们已完整清理出显应宫的院落,并掌握该遗址的清晰格局,整个建筑基址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于春雷说道。
清平堡遗址显应宫考古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
据于春雷介绍,显应宫和石碑的发现让考古工作者们眼前一亮,通过碑文记载,了解到该石碑为万历年间,由当时延绥地区的副总兵领杜松组织重修时所立。碑文中还记载,显应宫于明代嘉靖年间再次重修。
清平堡遗址显应宫出土的泥塑造像。受访者供图
清平堡遗址显应宫出土的泥塑造像。受访者供图
清平堡遗址显应宫出土的泥塑造像。受访者供图
目前,在显应宫内发现了30余尊保存完好的彩绘泥塑造像,以及鎏金铜像、铁质香炉等遗物。其周边出土了较多琉璃瓦、鸱吻等建筑构件及瓷器残片等生活遗物,还有数枚瓷雷等防御用武器。对此,于春雷表示,这些有助于更好了解当时的文化特色和社会生活。
清平堡遗址的南门沟桥。受访者供图
显应宫东侧是一处较大规模的建筑基址遗迹,目前已清理发现该楼址的过洞及部分楼基,楼基东西长约12米,残高约3米。“结合碑文及相关史料记载,我们推测该处为城内中心楼址,也就是清平堡的中心部位。”于春雷提到,该楼的发现,对于了解清平堡的整体结构布局有很大作用。
有效助力长城考古 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清平堡遗址的堡墙远景。受访者供图
为何清平堡遗址能够罕有地较好保存原貌?于春雷解释道,受地理环境影响,清平堡常年风沙很大,并不适合农业生产,在清代康熙平定噶尔丹后遭到废弃,很快便被黄沙掩埋,之后也再未进行大规模人类生产活动,反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较完整保留了明代长城营堡的格局风貌及时代特征。
“清平堡从设置到被废弃,与自然因素和军事形势都密不可分。”于春雷表示,通过这次发掘,体现了长城不仅为军事要地,同时也存在着经济活动与文化生活。清平堡遗址的发现作为长城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拓展了对长城文化内涵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学术价值。
谈及此次考古契机,于春雷感慨道,这得益于民众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据介绍,早在2020年4月,当地村民在城内取沙土修路的过程中发现有文物遗迹,立即上报至文物保护部门,同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随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并于今年开始主动性发掘工作。
对于下一步考古工作如何开展,于春雷表示已拟定五年的发掘计划。他提出,将继续对泥塑造像进行清理和保护,同时以发现的中心楼为基点,逐步拓展发掘范围,掌握清平堡遗址的整体格局。
“我们希望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对史料文献进行补充,了解到更多清平堡遗址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从而对长城历史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更细致的了解,为推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提供基础资料和思想理念。”于春雷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