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安志顺:一生打遍各种鼓,唯一不打“退堂鼓”
发布时间:2020-12-17 09:48 | 来源:光明日报


【走近文艺家】

 

意大利作曲家维拉德称他为“中国打击乐的贝多芬”,中国人则称他为“鼓神”“鼓王”。88岁的他,将陕北硬汉的豪情担当和一辈子的生命体验全敲在了鼓上,用鼓声讲述民间故事,传递人间喜怒哀乐,将原本单调的鼓乐演奏得有声色、有灵性、有情味。

 

一个年近九旬的长者与你并排而坐,操着一口陕北口音不经意流露出他对打击乐的一片深情,你会不由得被他写满故事的眼睛和幽默风趣的言谈深深吸引。这位长者就是人称“东方鼓神”的中国打击乐演奏家、作曲家安志顺。

 

见到安志顺是在北京民族乐团,他正指导儿孙和团队成员排练其代表作《老虎磨牙》,为一场音乐会作最后准备。安志顺身着深灰色高领毛衫,外披黑色外套,头戴一顶细格纹上海滩爵士帽,手捧薄荷绿的茶杯,坐镇现场督导排练,队员们演奏中的每一处小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耳。教导之余,他还时不时甩开外套,撸起袖管亲自示范。只要大锣一响,他整个人立马精神抖擞、活力四射,几分钟前还和颜悦色的面庞顿时变得严肃起来,那凌厉的眼神,伴随着急促的鼓点声,恰似一只猛虎踏着枝叶步步逼近。末了,鼓停曲终,“老顽童”安志顺仍高举鼓槌面露虎威,迟迟不肯放下,眼神中还冒着寒光,逗得身后的儿孙和队员们哈哈大笑。

 

1932年,安志顺出生于陕西绥德,受关中文化和黄土高原丰富的鼓乐艺术熏陶,自幼便对鼓有着忘情的热爱,每次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只要村里一来秧歌鼓乐队,他便追着鼓声跑,有时候还会“失踪”——抬着锣鼓跟着鼓乐队走了,四五天后才会自己回来。1947年,由于战乱,15岁的安志顺被迫终止学业,扛着铺盖卷,提着洗脸盆加入绥德军分区文工团(现陕西省歌舞剧院),从此开启了70余年的鼓乐人生。

 

安志顺十分珍惜这碗“艺术饭”,他秉持“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的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大提琴、小提琴、贝斯、板胡、唢呐、鼓、镲等各种乐器,几乎干遍了文工团的所有工种,“同一场演出,常常上一个节目满身抹着油彩打鼓,一结束,赶紧洗净又在下一个节目中拉大提琴”。

 

尽管熟稔不同乐器,但安志顺对鼓情有独钟。“为什么古代祭祀活动、民间祈求神灵全用鼓,因为鼓里有路,路上有鼓,鼓能与天对话。怒而击之,则武!喜而击之,则乐!悲而击之,则忧!人世间一切喜怒哀乐尽在鼓中,鼓的精神力量是其他乐器无法取代的。”他说。

 

掺着千年黄土风沙的质朴,攒着多年积累焕发的活力,安志顺将陕北硬汉的豪情担当和一辈子的生命体验全敲在了鼓上。他擅长从民间艺术和历史故事中汲取养分,模拟一切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开发并运用新的演奏技法,用鼓声讲述民间故事、刻画人物性格,传递人间喜怒哀乐。在打击乐《老两口比干劲》《鸭子拌嘴》《老虎磨牙》《黄河激浪》《大唐六骏》《秦王点兵》等作品中,安志顺凭借对生活的敏锐感悟力和参透力,创造性地采用“拟声、拟人、拟形”的节奏音型,将原本单调的鼓乐演奏得有声色、有灵性、有情味,使其塑造的音乐形象与人心相连,与灵魂相通。

 

“鼓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一种乐器。说它容易,是因为谁都能打响;说它难,是因为它既没有歌词,又没有音高,只能通过演奏的力度、速度和节奏来表达情绪,表现力十分局限。仅靠两根挥舞的鼓槌,让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听懂你的音乐语言,并为之动心动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我不知积累了多少年,参悟了多少次,尝试以一种能‘看见的声音’,让演奏出来的鼓点声被观众看得见、摸得到。”安志顺说。

 

20世纪90年代,安志顺从陕西歌舞剧院离休。心中怀着对打击乐的那团火,他拿出一生积蓄,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办打击乐艺术团——-陕西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而且全家老少齐上阵,致力于鼓乐的传承发展。有一次在加拿大温哥华中心会场演出《鸭子拌嘴》《老虎磨牙》时,安志顺因为激动和投入,粗大的鼓槌不知怎么就被打折了,他坚持用半根鼓槌演完两个节目。演出结束,一万多名观众从草坪上站起来,跺着脚把手举过头顶,鼓掌欢呼!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维拉德称他为“中国打击乐的贝多芬”,加拿大媒体刊文评价称:“中国的打击乐把加拿大人打得灵魂出窍。”

 

“中华鼓乐文化太有生命力了。我们56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打击乐,从演奏技法到音色变化各具特色,有站着打的、坐着打的、躺着打的,也有挎着打的、背着打的、夹着打的,这是其他国家的打击乐无法比的。”安志顺动情地说。

 

安志顺一生打遍各种鼓,唯一不打“退堂鼓”。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大型庆典巡游中,安志顺率自己的打击乐团和香港其他艺术团体一道行走在香港油麻地、尖沙咀、旺角的大街上,突遇天公变脸,大雨直泻,许多团体的演奏员纷纷跑向马路两边避雨,但安志顺和他的团员依然一边步履铿锵地行进在雨中,一边舞动着鼓槌,那飞溅着水花的激情“水鼓”,演绎出炎黄子孙勇往直前的浩然正气和龙的传人的铮铮铁骨。

 

生命不息,击鼓不止。如今,即将90岁的安志顺仍在与鼓“对话”,浑身跃动着跳动的音符。“我一天不打鼓就跟害了病似的,一打就浑身酣畅淋漓。”他说,“鼓是有灵性有生命的,你对它好、亲近它,它就听你的话,给你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快乐。”

 

有人称安志顺是“天上下来的鼓通”“鼓王”,对此,安志顺幽默地说:“我一辈子做事不敢称王,谁称王谁完蛋,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打了一辈子鼓还‘蒙在鼓里’呢。”

 

(作者:赵凤兰,系中国文化报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演员濮存昕当选新一届中国剧协主席 圆明园考古发现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遗… 河南鲁山发现60处旧石器时期古人类… 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期间重点… 《京剧鼻祖——程长庚》开展 再现… 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恢复开放 音乐剧《重生》北京站一月启动 以… 16支青少年队伍同台竞舞展现客家麒…
推荐文章
成都市青白江区加大政策解读力度 … 云南省着力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 黑龙江实施医保“视频办” 广西原产地证书审核实现智能化 福建省200亿元纾困贷款已全部投放 四川省启动民营企业家梯队建设五年… 湖南省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 贵州出台促汽车消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