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版的《杜近芳口述实录》一书,记录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的艺术人生。杜近芳“生于乱世,长于治世,成于盛世”。她身世飘零,与戏结缘,被卖给封建把头,倔强提出必须先拜名师王瑶卿学戏,才肯跟其走;新中国成立后,她和王瑶卿、梅兰芳两位师父以及马少波各划一根火柴,烧毁“卖身契”。获得新生的她加入中国京剧院,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京剧名家共同整理老戏、创作新戏,推出一批京剧经典之作。在杜近芳代表剧目中,不仅有属于青衣、花衫的《白蛇传》《谢瑶环》《玉簪记》,还有属于刀马旦的《佘赛花》、属于花旦的《桃花村》《西厢记》,以及现代戏《白毛女》《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等。
在新中国处于百业待兴时期,她热心为大众演出,参加义务劳动;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她积极到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在中法建交、中古建交等重要时刻,她作为文化使者,用艺术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把京剧推广到世界。
全书不仅讲述杜近芳波澜起伏的人生,还对其艺术理念和艺术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在学艺过程中,她恪守恩师王瑶卿的箴言“学源不学流”,同时“学流溯于源”。何为“学源”?其一,学京剧正宗的源头,基础要坚实。梅兰芳更有意让她“近芳”,近而不似,体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理念。此外,她向程砚秋学青衣唱法,向荀慧生、于连泉学花旦表演,向阎世善、李金鸿学武旦技巧……学什么,她都“取法乎上”。其二,学艺术之源,向生活学习。她注重揣摩戏情戏理,注重研习人物塑造,在生活的源头活水中探求艺术真谛。
全书重点总结了杜近芳在人物塑造、程式化用等方面的创造经验。她强调“看到人物心理”“抓住人物灵魂”是“戏核儿”。这离不开习文、学史、读理论,要下足戏外之功。比如,在《白蛇传》中,她注重突出白素贞身上的真、善、美,赋予人物新的内涵,展现出明丽的风貌。
善用程式塑造新形象,坚持程式服务于人物,是杜近芳另一重要艺术经验。同样是“女扮男装”,她塑造的祝英台文雅秀美、谢瑶环富有英气,前者穿男褶子飘逸,后者穿男蟒袍稳健,塑造出舞台上的新形象;《玉簪记》的妙龄少女陈妙常、《红色娘子军》中的巾帼英雄吴清华,也具有动人心扉的感染力,她用情感激活程式、用程式营造戏剧氛围,用身段之美表达出丰富戏曲内涵。她善于挖掘角色所处之境、体验角色所生之情。在观看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演出的《白毛女》后,她用10天时间创排京剧《白毛女》。她用跳跃、清朗的南梆子唱腔,为纯朴、清丽的喜儿开场定调;当喜儿从黄世仁家逃出时,她用苍凉、高亢的高拨子唱腔抒发人物内心的紧张和愤怒;喜儿藏匿深山时,她用苍凉凄美的反二黄唱腔表现凄苦和坚忍。杜近芳声型脆亮、通透,刚而不拙、甜而不媚,咬字归韵力度大、清晰度高,用唱腔塑造出喜儿鲜明的声乐形象。
在《杜近芳口述实录》附录中,首篇是她的《京剧的传承要“追源溯流”》一文。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杜近芳如何以塑造人物为艺术追求,如何为塑造好人物而精选程式、化用程式、创造新程式。杜近芳说:“我这辈子,戏没唱够,下辈子还要唱戏。”这是一位艺术家发自肺腑的心声。如今,耄耋之年的她仍在打磨自己的代表作,依然在努力让自己的作品日臻完美。《杜近芳口述实录》让我们看到艺术家贯穿一生的治艺精神,这对今天的艺术创作是滋养、是财富、是启迪。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1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