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屏幕难获认可 业内专家:不仅是共用故事
发布时间:2020-10-30 09:44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个影视编剧,或者导演,如果在改编一部文学作品时仅仅看到其讲述的故事,只拿故事本身,那么这一改编可以说就很难成功。”著名编剧全勇先的这一看法,得到了不少同行赞同。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尤其经典作品被搬上屏幕往往会引发关注,然而最终获认可的实属少数。近日上映的电影《喜宝》系根据香港作家亦舒同名经典作品改编,结果因人物塑造等多方面不足而引发一片质疑之声。

十月文学院影视创作中心日前揭牌,包括全勇先在内的多位来自影视界、文学界的编剧、制片人、作家,多维度探讨了文学与影视的相互联系。

全勇先认为,文学为影视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绝不仅是故事本身,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物和人物关系,好的文学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是有生命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活的,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这些是最该被抓住的,是灵魂。”

对于文学作品成功影视化的难点,著名作家、编剧万方指出,作家写作时,只需要对自己的作品、人物负责,对自己的心灵负责,但影视的创作就完全不同了,“需要编剧、导演、演员、投资方等等,是一个集体的创作。”她认为,这种创作方式的不同令得这两种艺术形式有着天然的巨大差异,因而更需在故事之外寻找作品气质氛围上的相通之处。

谈及获广泛认可的少数名著的成功影视改编,著名影评人毛尖认为,“创作环境确实不一样了,当年的剧版《红楼梦》,演员们被集中的时间以年计,在开拍前被不断要求阅读原著,绝不是为了看明白故事,而是让他们去感受文本。”她认为,在创作节奏加快的现时,如何以视听语言传递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需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上甘岭》何以不朽 走!一起去博物馆里上节文史课 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将举办 20条“诗… 庆祝《中国艺术报》创刊25周年艺术… 冯骥才长篇小说《艺术家们》:凝聚… 刘心武:《红楼梦》一直有研究的价… 十月文学院影视创作中心揭牌 格非… 传记文学《国学与王朝》出版
推荐文章
22个物流枢纽入选今年国家物流枢纽… 新航季大兴机场日均航班时刻达853… 黑龙江中医药博览会开幕 2020年度中国国际仲裁高端论坛在广… 深化国企改革 加快机制转换 2020年世界卫生峰会落幕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同意合作加强粮食… 我国加速推进碳减排 碳排放达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