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十月文学院本部热闹了起来,十月文学院影视创作中心揭牌仪式在此举行。以“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为主题,针对“文学是影视作品之魂?”“市场夹击下文艺片的出路何在?”“文学IP的转化之道”不同话题,作家和编剧、导演们展开跨界对谈。
北京十月文学院总策划、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吕约说,十月文学院成立影视创作中心,旨在搭建专业平台、聚拢优质资源,推动优秀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通过创新思维与运作模式,打造北京与中国文学IP的影视孵化平台。
关于文学性与影视的关系,作家格非说,如何讲故事对作家而言是核心,为了将自己的写作意图传达给读者,作家会花很多笨功夫,如注重作品的叙事、用词等。但他直言,这些文学性的东西,影视呈现很困难。“文学性是构成作品的灵魂,因此改编也要对作家创作的文学性予以尊重。”格非记得,张艺谋曾对他说过不需要他提供故事,故事由电影编剧来写,张艺谋需要的是故事背后的东西。在格非看来,故事背后的东西“就是文学性”。
作家李洱坦言,他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电影,20世纪主要流派的电影都看过,尽管如此,他写小说时从未想过靠拢电影,也没想过躲避电影。他认为,文学作品沉思、宁静,甚至有的作品有反叛意识,这些在电影里很难表达,“影视剧中人物冲突强烈的东西,成熟作家都不敢那么写了。”
但作家张楚认为“好小说是可以拍成电影的”,他说,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改编成美剧就很成功,非常有个性。同时,在他看来,好电影是有小说气息的。他说,最近观看的法国电影《让的儿子》,主角细腻的眼神,发现真实事情的震动,让他如同在读一部爱尔兰小说。
学者毛尖不改犀利本色,显示出自己的独特观察力,她认为,影视剧很多时候不是要文学作品的故事,是要概念,而文学性很多时候没法传递。她直言,作家要反过来想想,写作时要写些电影性的内容,“靠文学性打IP是不可能成功的。”
影视人则多次表达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渴望。海润影视创始人、董事长刘燕铭表示,希望《十月》杂志多推好作品,以进行影视作品的转化。博纳影业行政总裁蒋德富认为,在文学作品改编过程中,注重时空独特性、故事延续性、产业延展性,就可以共同拥抱市场。(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