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指示牌上“宋陵”两个字,初次来访的人们很难相信,河南巩义这片寻常农田,就是北宋皇室成员长眠之所。
这是北宋皇陵内的石像生(2015年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散落在田间的坟冢长满荒草,庄稼湮没了庄严肃穆的神道。放眼望去,是劳作的农人、嬉戏的孩子、往来穿梭的车辆……只有整齐排列的高大石像生,在苍凉的天地间诉说着一个王朝曾经的繁华旧梦。
陵区在邙山脚下。俗谚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邙山作为黄河与支流洛河交汇处的分水岭,水低土厚,自古以来被视为风水宝地。从东周时期起,史上几十位帝王选择魂归此处,形成规模庞大的邙山陵墓群。
巩义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席彦召说,北宋皇陵的选址与其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迁都夙愿有关。由于开封四周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于是,赵匡胤动了迁都洛阳的念头,但却遭到群臣反对,其弟赵光义称:“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赵匡胤并未放弃迁都想法,先将陵墓选在了离洛阳更近的巩义,以便迁都后祭扫。
这是北宋皇陵内的石像生(2015年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除了被金兵俘虏去的徽、钦二帝,北宋其余7个皇帝和赵匡胤的父亲都葬在这里,号称“七帝八陵”,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以及寇准、包拯、赵普等功臣名将,这片北宋皇陵区集中了上千座陵墓。
荒凉破败的宋陵,勾起拜谒者对那个远去时代的追忆:《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繁华,《西园雅集》中的文人雅趣,宋词的浅斟低唱,茶事的登峰造极,五大名窑的美美与共……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两宋文明到达的高度为后世倾慕、向往。
游客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景区内游览(2016年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的确,宋朝的经济十分繁荣。翻开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像走进了北宋都城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其寄托自己对故土风物思念之情的笔记,成了后世一窥宋朝经济繁荣的镜子,书中记述了300多种美食,通宵不绝的夜市,“不以风雨寒暑”“日日如是”的勾栏瓦肆表演……
游客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景区内游览(2016年5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废除坊市分割,取消宵禁,都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勃兴……一些国际汉学家研究认为,宋朝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社会;在世俗文化兴盛的同时,文人雅士的修养和美学趣味达到了新的高度,今天人们所追求的艺术精神,很多可以从那里找到源头。
“焚香、点茶、插花、挂画”,风靡一时的宋人四闲雅事,皆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提炼。这种注重仪式感和自我满足的生活美学,在快节奏的今天为人们怀恋和效法。
游客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景区内观赏蹴鞠表演(2016年5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今日的开封文化客厅,就是一个展示和传承故都传统文化记忆的地方,其点茶表演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作为宋朝的主要饮茶方式,点茶充满仪式感和观赏性,先将研磨好的茶末用少量开水调匀成茶膏,然后一边加水一边用茶匙击拂,直到盏面产生白沫。这时,宋代诗词中大量提到的“分茶”技艺出现了:用茶匙拨弄,使茶汤表面幻化出文字或花鸟虫鱼的图案……
这种表演,在注重审美享受的宋代备受推崇,陆游诗云“晴窗细乳戏分茶”。今天,茶艺师单单分出一个“茶”字,就引来满堂喝彩。(新华社记者王丁、桂娟、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