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日从电子科技大学获悉,由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中心等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探测团队(简称探测团队)成功绘制出了覆盖70余万平方米的“江口沉银”全域“藏宝概要图”,助力“江口沉银”考古发掘取得重大发现。
张献忠“江口沉银”一直是历史之谜。据清代以来的文献记载,明军将领杨展在岷江伏击了大西军领袖张献忠的船队,张献忠大败后,留下了“千船沉银”的宝藏传说。
“江口沉银”遗址一期考古于2017年启动,共出水文物3万余件,证实了“江口沉银”的传说。二期考古2018年启动,探测面积是2017年初首次探测试验面积的数十倍。探测团队先后两次助力江口考古探测,绘制出了一幅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3D藏宝图”,为“江口沉银”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区的古河道准确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江口沉银”遗址三期考古从2020年1月10日开始,共发掘文物10000余件,最重要的发现为一枚重约16斤的金印“蜀世子宝”。在本期探测工作中,探测团队探测覆盖面积约70余万平方米,超过第二期探测面积7倍,实现了全区河床基岩的三维形态探测与建模,获得了全区的河道特征概要图。
“江口沉银”遗址的水文环境复杂,单件文物几何尺寸较小,且埋藏于水下的卵石层中,分布零散、规律复杂。探测团队在前两次探测中创新性地提出,要着力探测河床基岩结构、研究文物分布规律、寻找“沉银有利储集区”。三期考古发掘围堰的区域与河道基岩中的“倒坡结构”关系十分紧密。此后的文物出土情况,进一步印证了团队对“沉银有利储集区”的判断。
探测团队还在有利于文物富集的重点区段,利用高密度布置(2米间距)的频率域电磁剖面法与地磁法开展了金属文物的无损检测工作,通过电磁与地磁的响应特征分析,为后续的考古发掘提供了判断依据。
“内陆浅水域的探测工作有它的特殊性,面对复杂的两栖工作环境,我们采用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这些新思路和方法技术在类似环境中的地下探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胡光岷教授表示,团队将进一步总结经验,让“给大地做CT”变得更加简单高效。(贺劭清 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