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改琦款《红楼梦》图册里的黛玉。
清代《大观园图》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一套清代改琦款《红楼梦》图册,它也是串起正在馆内展出的“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的一条脉络。日前,“国博邀您云看展”系列推出“走近红楼梦中人之‘正钗’”,她们或以手执书掩面,或面向妆台铜镜,谱写一曲红楼悲欢情。
说起古典名著《红楼梦》,人们对其《风月宝鉴》的别称并不陌生。“鉴”即古代用来盛水的大盆,因古人曾以鉴盛水而照容,所以当铜镜出现后,“镜”“鉴”往往通用。
翻阅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不难发现,关于镜子的描写出现过60次之多。从材质看,既有青铜镜,也有玻璃镜;从功用看,既有梳妆照容镜、收藏之古镜,亦有治病驱邪的神异宝镜;从文学艺术上看,镜子映射情节发展,镜中的虚幻世界与现实紧密相连,为人物立言,为时代立传,亦真亦幻亦如梦。
梳妆之镜
梳妆用镜是《红楼梦》中出场率最高的镜子。麝月搬来文具镜匣,让宝玉帮她篦头;黛玉写诗神痴心醉,走至镜台,揭起镜袱,发现自己两腮通红;湘云醉卧芍药下,丫鬟们捧着镜奁供她梳妆。这些镜子应当是清代民众常用的铜镜,不用时可以放在镜匣或镜奁之中,也可以搁在镜匣或镜台上,但要罩上专用的镜袱、镜套,防止铜镜氧化,照容不清。
穿衣用的镜子自然是更大一些的,宝玉房中便有一块镶嵌在四面雕空紫檀板壁中的穿衣镜。刘姥姥第一次见到这面镜子时甚为惊奇,胡乱摸索竟然打开了镜子的“西洋机括”。早期的玻璃制品多是舶来品,大约在明末清初,随着西洋传教士来华,玻璃的制作工艺逐渐为国内的匠人所掌握,康熙皇帝还在内廷开办了我国的第一个玻璃工厂,以供皇室所需。在《红楼梦》中,老爷、太太、姑娘、丫鬟们日常用的主要是铜镜,玻璃镜同其他珍稀玻璃制品一样并不常见。
收藏之镜
古玩珍品在《红楼梦》中人物生活里随处可见。黛玉第一次进荣国府,仅在荣禧堂就看到了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錾金彝等古物。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借宝玉的眼睛展示了一件唐代铜镜——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铜镜与唐伯虎的画、秦太虚的对联、赵飞燕立过的金盘等古玩布置在秦可卿的房间里,贾府生活的奢华可见一斑。这面宝镜是否真的是来自武则天镜室中无可考证,但从贾府中大量的古玩珍品来看,古镜的收藏似乎是顺带而为,是众多古玩奇珍中不起眼的一种。
成书于乾隆时期的《红楼梦》是曹雪芹家族生活的写照,曹家的古物收藏与当时的时代风尚是分不开的。顶级收藏家乾隆皇帝书画、古玩、玉器无不涉猎,皇亲贵胄亦层层效仿,金石学进入鼎盛时期,金石学家们严谨考据,精于鉴别,热衷收藏,金石收藏成为文人骚客彰显自己才情与品位的符号。众多的古玩珍品是贾家财富的象征,也是贾家人附庸风雅、迎合帝意之举。
神异之镜
《红楼梦》中最为神异的镜子要数那面风月宝鉴。贾瑞遭王熙凤所害几近丧命,一跛脚道士称其有件宝贝为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制作,专治邪思妄动之症,但使用时千万不可照正面,只能照背面。原来是两面光洁照人、镜把上錾着“风月宝鉴”四字的镜子。结合作者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以及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镜子,可以推测这是一面可手持使用的有柄铜镜,并具有驱邪治病的神异功能。
具有神异功能的铜镜于文献中不少。《西京杂记》中记载秦始皇有一面宝镜,可照人五脏六腑,从而知道病症所在,还可以辨人忠奸;《古镜记》《拾遗记》等小说中记载的宝镜能够鉴映万物,辟除不祥,还能治病救人。镜子亦是一些宗教仪式上的重要法器。直到现在,一些农村的房屋上还悬挂镜子,用以照除妖魔,以保平安。
风月宝鉴的源头在于长期历史发展中镜子被赋予的厚重的文化内涵而形成的镜文化,如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如辟不祥、驱邪恶、治病救人。传统镜文化被曹公随手拈来,融入故事情节中,映射了整部《红楼梦》。
艺术之镜
《红楼梦》中还巧妙地将镜子折射光线、呈现虚像的特性艺术化,用镜子暗喻情节发展,预示人物命运,揭露社会纷杂,描摹历史轨迹。
风月宝鉴的正反面就是一部《红楼梦》,照出了前八十回的荣华富贵、风花雪月,也照出了后四十回的世事无常、人间百态。贾宝玉在房中那面大玻璃镜前梦到甄宝玉,相似外貌、相似性情却又有不同的结局,镜中的宝玉似是现实宝玉的幻影,孰是孰非,孰真孰假,自由己心揣测。《枉凝眉》中写道“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虚幻的镜花水月,自是无心去来,宝黛的爱情悲剧早在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已经埋下伏笔。
镜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细品《红楼梦》中诸多关于镜子的描写,可感受到18世纪以文学巨匠曹雪芹为代表的世人对于镜文化的自身理解与娴熟应用,以及镜文化跨越时空恒久的艺术魅力。(李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