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世界好戏 中国观众”论道周上,来自欧洲与中国的戏剧人一起从戏剧创作、戏剧制作、剧场功能、全民戏剧教育、戏剧孵化与国际合作等角度全方位展开深度对谈与探讨。
此次论道周共展开7场主题活动,由保利、央华戏剧、新京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法国蒙彼利埃“演员之春”戏剧节共同主办。
戏剧教育应是全民教育
一直以来,戏剧教育都被大众误认为是“培育专业戏剧人才的教育”,在中国,青年观众、知识分子似乎是戏剧观众中的主力。事实上,千百年来,戏剧都是探寻人心、映照人性,与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休戚相关的艺术。
在“戏剧与少年——全民戏剧教育方向探讨”论坛中,中外学者聚焦戏剧教育和戏剧普及,探寻戏剧的社会意义以及戏剧对心灵的滋养。关于当代大众对戏剧教育的误解,教育部戏剧戏曲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解释,“我们所提倡的戏剧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教育,是以戏剧的形式,对人的思想、情感、表现、精神世界的抒发等进行的教育”。法国蒙彼利埃“演员之春”戏剧节主席让·瓦雷拉从法国戏剧教育的现状出发进行了补充:“戏剧教育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法国大革命后,人民在创建公立学校之前,先成立了一些全民的表演学校。在让·瓦雷拉看来,“这种做法是在承接法国深厚戏剧传统的同时,以此来塑造法国的国民性”。
在探讨戏剧教育对儿童成长意义的话题时,五洲传播出版社副社长杜斌认为,“若将戏剧教育融入儿童教学课堂中,碰撞出新鲜的灵感、传递出美好的想象,会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艺术思维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且巨大的作用”。
那么当代戏剧教育应当如何开展,以色列卡梅尔剧院总经理朗·古埃塔分享了以色列戏剧教育的现状和经验:“我们的学生每人每年至少要看两部戏。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教授孩子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但这些都比不上让他们在剧院里亲眼看到的冲击更大、更真实,那些通过观看得来的体验是可以维持一生的。”
好作品可以被孵化出来
为了发掘更多优秀原创剧本,为中国戏剧事业注入鲜活力量,12月5日“保利·央华·新京报青年戏剧创作人才孵化工程”的终评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此次孵化工程通过命题形式向全社会征集戏剧人才和剧本,25天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22份参赛剧本,甄选出的获选作品将于次年孵化成剧目作品在全国60家剧院进行巡演。
对于此次孵化工程孵化首创的征选、开发、制作、巡演、宣传等产业一体化模式,孵化工程终审评委、监制、新京报编委金秋谈道,“这是为好故事最终转化成市场作品保驾护航,真正给予了青年戏剧创作者最实在的帮助”。
戏剧评论人、策划人程辉介绍:“在这次参赛的作品中,剧本的形式丰富多彩,既有关于传统的,也有关注当下的。”孵化工程文学顾问、剧作家万方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参赛经验,创作者们能够在未来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能够创作出更多既能关注当下,也能观照全人类的作品。”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雪敏说:“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作为孵化工程的主办单位之一,希望将戏剧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让创作形成合力,让更多年轻的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能够在舞台上呈现。”
外国导演与中国文化会碰撞出新火花
四天论道周活动,讨论了戏剧的方方面面,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工作者们也达成了共识:“好的戏剧作品并非单纯的自我表达,而是为观众做戏,与观众对话。”在论道周的闭幕式上,保利·央华公布了2020年将推出的5部全新创作剧目,包括《雷雨》和《雷雨后》、《在一瞬间》(中国版)、《等待戈多》、《留金·夜上海》。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全新创作剧目中,法国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将执导曹禺的经典作品《雷雨》和曹禺女儿万方续写的《雷雨后》。法国导演、法国国立人民剧院院长让·贝洛里尼将执导《在一瞬间》的中国版。《留金·夜上海》将由法国导演大卫·莱斯高执导。外国导演与中国文化将在戏剧的排演中激情碰撞,让戏剧突破语言与国家的壁垒,贯穿故事始终。
在通读了中国话剧经典作品《雷雨》和全新创作的《雷雨后》的剧本后,埃里克·拉卡斯卡德表示:“这两部剧的戏剧结构让我惊叹,因为它探讨了非常深刻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我希望和中国演员一同来研究。”
已经执导过法国版《在一瞬间》的让·贝洛里尼分享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戏剧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语言的界限。这部剧是关于祖母、关于记忆、关于生命的。我非常喜欢普鲁斯特的作品。”对于即将展开的中国版排演工作,让·贝洛里尼希望可以完成一次再创作,在中国社会、中国记忆中重新发掘一个普鲁斯特,同时他也非常期待与中国演员的合作、与中国观众的相遇。
在论道周的策划人、央华戏剧首席制作人王可然看来,“我们用4天的时间,密集策划了如此多的活动,都是为了当下的观众,它的专业性在于探讨戏剧和每个普通人的生命关联到底在哪里,应该将他们最终带到哪里”。据悉,7场对话共吸引了现场观众2000多人,在线观看人次高达200万。(记者 牛梦笛 通讯员 吉韵光)